原诗: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9655609/01404c028ec67d7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655609/c7b47226ce9eb60e.jpg)
“肃肃”,古注都说是捕兔网子的样子,我联系下句,以为这种说法不对,又是躲在书斋里注诗,既缺乏生活体验,又没有想象力。这应该是个象声词,也就是拿或挪兔网的声音——淅淅索索、㗭蟋嗦嗦或窸窸窣窣,古时候没这些字,就用“肃肃”代替了,就像“螽斯”的“诜诜”、“揖揖”一样,偏偏后来一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对此完全无感,越注越让人读不懂。
“椓之丁丁”,是说把捕兔网用木桩固定在地上时,要用木棰击打木桩,就会发出𠲜𠲜𠲜的声音。
“中逵”和下文的“中林”一样,都是为了押韵,中字前置。“逵”,古本也有写作“馗”的,这明显是个错别字,在古代这叫同音假借。逵字的意思是四通八达的大道。问题来了,野兔是极机警的动物,大道上人来人往,兔子怎么会去呢?查又有说“逵”是“陸”的假借的,“陸”是高地的意思。我以为“陸”是正确的,是本字。第一,“陸”古音lou、liu,与“仇”才押韵,而“逵”押不上;第二,野兔有两个习性,一是受惊吓喜欢向坡上跑,而不是相反,二是冬天爱到高处晒太阳(这是书斋学问不知道的)。
现在可以试译一下了:
挪动兔网㗭嗦嗦,挥棰砸桩𠲜𠲜𠲜。
那个汉子好勇武,真是公侯好将领。
挪动兔网㗭嗦嗦,将网布在高台顶。
那个汉子好勇武,真是公侯好辅臣。
挪动兔网㗭嗦嗦,将网布在小树林。
那个汉子好勇武,真是公侯好亲信。
最后的问题是,这个武夫究竟是体制外的还是体制外的?《诗经注析》引崔述的话,认为诗是在惋惜武夫难以逢世,即没被任用。但我看未必,因为最后一句泄露了天机——“腹心”,就是心腹,最信得过的可以赋予机密的人,如果说从外貌就能看出一个人能否赋予官职的话,能不能作心腹却是看不出来的,必须经过长期考察和重大考验。因此,我以为此武夫已是体制内的人,与诗人是熟悉的,在公侯心里是得宠的。此诗表面是赞美武夫,其实是拍公侯的马屁——夸他会选人用人。那么这诗的背景也就出来了——官家正在进行一次田猎活动,可能某亲信为讨好公侯,本该做看客的他,亲自上场表演,于是迎来一阵掌声和赞扬(也可能是鼓倒掌或讥讽)。也因此,“施于中逵”应为施于中陸——田猎场中的高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