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心存已久的奢望。近日,终于有了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光。
说走就走去哪里?猛然间,神秘的“徽州”蹦入脑际。在安徽打拼多年,与当地人日日相处,能言明者寥寥无几。汤显祖笔下“一生痴绝处”的徽州,如被岁月打磨过的表盘,退掉了原本清晰的刻度。
一位大师说过:我们穿透风景,在风景中寻找更美世界。风景也穿透了我们,让我们发现未知的自己。对来自东北的远客,隐匿皖南崇山峻岭的徽州,仅能在想象的国度里行走。远足何不去徽州?方向绩溪县龙川古镇。
村落——那溪那烟有村音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路程,傍晚到达绩溪。因没赶上最后一班开往龙川古镇公交车,只好打的前往。同的姐闲聊中得知,龙川古镇是一个临河贴水的千年古村落,也是一处让人静心游玩的好地方。
抵达古镇村口,耳畔即刻回荡起“哗啦啦”溪水声。觅声望去,面前是一条不太宽的碧绿河水,水中轻游摇尾鱼儿时隐时现。河两岸,一排排白墙黛瓦马头墙老屋古韵十足。一位老者蹲在青石板桥上,端着大碗吃着面条,看家狗儿缠绕左右。
“小桥流水人家” 江南恬静景致,令我陶醉不已。急切找家农家小店,抛下行囊,只身融入古村落。
古村落石板巷路,弯曲幽深,纵横交错。巷路最窄处,仅可容纳二人通过。宽处也就一米多,伸展双臂,指尖会触碰到两侧的墙体。袅袅炊烟,从每家每户屋顶上烟筒中扩散升浮,锅勺相碰炒菜声不绝于耳。柴火味道和菜肴溢发味道,浸漫交融。路过一些老屋门前,时常邂逅低头剥离毛 豆、玉米的男女老少。童年柔情的记忆被唤醒。小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不也是用火烧烤过串串黄豆,在“噼噼啪啪”声响中,在焦黄豆子散发的香味中欢心雀跃。
古村落真是易于触碰遐想地方。巷路间那斑驳的老屋高墙,因经年日照风浸,雨水冲刷,白色墙面粉末不堪。但依然驻留着历史的印痕。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红色标语,毛主席戴军帽的头像清晰可见。在那个狂热年代,这里发生怎样的故事,不得而知,墙面犹存的余温,却令人喟叹。
穿行弯曲巷路间,有一种迷失方向的感觉,难以预测前方会呈现怎样景致。忽然,就闯进了一块开阔地。不少村民聚集在村口操场上,说着很难听懂的方言村语。夜幕降临,电影《举起手来》放映。笑星潘长江、郭达诙谐夸张的表演,引来屏幕下村民的欢声笑语。这久违的市井生活,时光的指针像似后拨了几十年。小时候某天晚上,不也是如此屁坐小木凳,头顶繁星,看一场开心的露天电影。
村山 ——那云那燕水墨画
清脆的鸡鸣,将睡梦中的我唤醒。睁开惺忪双眼望窗外,天空已是淡淡的鱼肚白。翻身裹衣,爬上三层阳台最高点。
扶栏凝望远山,原本如龙形走势的龙须山,笼罩在清晨的云雾中。山坳间,聚抱一起的云雾,洁白如练,像似大片的棉絮。山顶上,云雾和山坳相比轻薄了许多,恰似披挂柔纱的少女,轻踩晨风缓缓飘移。晴日里葱绿的群山,在这云蒸云起的清晨,豁然染成了空灵淡雅的水墨画。
将眼帘收起,山脚下高低错落,粉墙黛瓦马头墙幢幢老屋又与远山相映照。几十只家燕从老屋屋檐下矫捷疾出,三只麻雀,伫立雕琢有”寿、喜”马头墙檐头上,别有意味。这虚与实美妙的瞬间,不禁让我想起安徽近代国画宗师黄宾虹水墨成香的画卷。那力透纸背画卷、必定是烟雨江南持久浸泡的结果。
晨雾退去,天色明朗,暖意朝阳轻洒在村落各个角落。一幢两层高老屋小窗前,倦鸟归来家燕落在电线上。或梳理羽毛,或抖动身姿,或呢喃细语。“当、当、当”机械钟整点报时声,又从家燕小憩的老屋小窗中传出。早上的古村落愈加静谧,空寂幽深。
村水 —— 那桥那车留福祉
十几岁时,看过一部《闪闪红星》电影。影片中小桥流水、水田耕牛、山娃老人、柴捆竹篓江南水乡,一直印记脑海中挥之不去。
龙川,依山傍水古村落。村口东侧,是一条宽敞的大河,河面上有一座木板桥。一头连接村出口,一头连接耕田大山。伫立桥头细看,桥墩由几十根粗大木桩构成梯形支脚,桥面上铺设长条木板,桥面与桥墩用铆钉和粗铁链固定。看似有些简单与淡薄。在河水冲击下时,似乎有些轻微的晃动。
清晨,这座木桥即现劳作的生机。三三两两村民,急匆匆地跨上在我看来陡险、没有扶手护栏木板桥上,去对面田地收获成熟的毛豆、玉米。有的腰间叉着长把镰刀,推着独轮车;有的牵着黄牛;有的肩扛竹制扁担,两头挂着水桶,坚守着“日出而耕”恒守不变的定律。
大约一二个时辰,而归的村民又踏上了眼前的木板桥。装满玉米的独轮车,将桥面滚压得“吱、吱”作响。双肩扛着百十斤毛豆的老汉,吃力地挪动双腿。缓慢地到达对岸。交谈中,得知他家五口人有四亩地,一亩地可产毛豆1200多斤,每斤能卖八角钱。
从村口踏上木板桥,脚下桥板微微晃动,欲前步止。正在河边洗菜的村姑,仰头笑道:这桥安全奥,不用担心。
踱回居住的农家小店,店主小胡下厨,炒了清炒毛豆,肉丝茶干家常小菜,菜是用春季的油菜花菜籽油做的,入口嫩滑清香。边吃边聊中,别小看村口这座桥,登源河河上木桥已有500多年桥龄。木桥也叫胡富桥,胡富是明代户部尚书,出生龙川。未建桥前,村民外出要么借船摆渡,要么绕行几十里山路,生活异常不便。胡富告老还乡后,皇帝褒奖其做官清廉,特拨专款,修建了这座木板桥。
在龙川古镇几日漫游,数次踏上登源河上的木板桥,恍惚行走在几百年前时光隧道。明朝刑部尚书胡宗宪回故乡隐居时,是不是在木桥旁,助推戚继光制定平寇大计;清代富可敌国红顶商人胡雪岩,发迹前,是不是从桥上走向外面的世界,实现心存已久的抱负;胡锦涛主席先辈,是不是肩挑绿茶,脚踏木桥,穿越对面龙须山、古驿道,开启家族兴望的大业……。纵使时代变迁,可这座经历五百多年风雨沧桑老桥,惠及胡氏望族福祉,依然在当下永续。
村田 —— 那稻那蛙童真趣
天高云阔的秋天,会让人神清气爽。不是吗?圆鼓红石榴、圆软红柿子、翠绿 大枣、条状丝瓜,缀满了村落里房前屋后各个角落。
穿过密集的竹林,至西来到村口,眼前呈现大块平坦的水稻田。如同毯子般的水稻田,阵阵蛙鸣此起彼伏。是不邀之客的打扰?脚下的田埂间响起“扑通、扑通”声响。只只黝黑色的青蛙,蹦跳稻田下的水中,顷刻间没了踪影。几只蜻蜓,煽动着薄透的翅膀,盘绕在尖尖稻穗上方。稻田旁的小径,用竹片捆扎的护栏上,落满“叽叽喳喳”的麻雀,按动快门的霎那,麻雀呼啦啦飞起。青蛙、蜻蜓、麻雀、绘制了古村落的幽趣图。
一群放学归来的男孩女孩,蹦跳穿行于稻田间的小路上。暖色夕阳,挥洒在孩子们艳丽的服装上。这些孩子,上下学很少有父母相接相送,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但决不缺少应有的快乐。这不,几个孩子停止了脚步,蹑手蹑脚去捉稻穗上降落的蜻蜓,去捕捉停落在田埂上贪心吸允水珠上绿圆点、红花纹蝴蝶,
水街奕世尚书牌坊牌楼旁竹林下,有村民兜售猕猴桃。对核桃般大小猕猴桃,感觉新奇。一问才知道,这小小的野生猕猴桃,是村民大山里亲手采摘的。价格吗,十元一斤。虽然有些贵,但入唇齿的果肉却柔软润滑,怡人心神。
村祠 —— 那雕那荷辉荣耀
绩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原为徽州六府之一。古往今来,以 “邑小士多,代有闻人”著称于世。绩溪县胡姓,可谓是冠盖云集、弦歌不辍的望族大姓。而龙川这块上善的风水宝地,也同样涌现出灿若星汉的历史名人。明代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忠宪、辽东御史胡忠明、清代“中国首富”二品红顶商人胡雪岩、原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先辈均出自于此。
龙川古镇水街两岸,是古村落的中心。震撼心灵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氏祠堂。聚族统宗的胡氏祠堂,始建于宋朝,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祠堂高大庄严,坐北朝南,三进七开间,占地面积1564平米。高高享堂上,胡氏家族几十人位祖先显贵牌位分布排列。
“无宅不雕花”, 雕花是指徽派建筑中特有的木雕、石雕、砖雕。胡氏祠堂内木雕更是美轮美奂。讲解员介绍:整个祠堂大小木雕多达600余件。大堂内20余扇落地花格木板门下方,是意境深邃荷花主题浅浮雕图案。胡氏家族世代推崇“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不仅因为其蕴涵高洁的品质,更是整个家族倡导“和谐和睦”亲同手足的写照。祠堂上方房梁雕的“九狮滚球遍地锦”及跃马扬刀等戏文立体透雕,粗放刚劲,同样显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莅临者无不陶醉在这华美艺术瑰宝中。
前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祖辈胡允源,就是从这里走向外面的世界,经营茶叶业务,在上海、三泰地区开设了多家茶庄。柔情记忆是亲情。2013年9月16日,卸任国家主席职务胡锦涛,第一次回故乡龙川,观瞻了盛满胡氏望族世代荣耀胡氏祠堂;祖父胡炳衡居住的老宅;品尝了绩溪特产金山时雨绿茶;祭扫了胡家祖坟墓地,了却了思乡眷祖的梦想。据记载,胡家传至“锦”字辈,已是第48代。如今,龙川村1百户家人,90%人口为胡姓。
“静坐得幽趣,清游快此生”。徽州龙川古镇无拘束的慢游,触摸的是依山傍水古村落的原生态,触碰的是江南古村落万种风情,触碰的是滋润心田底的古徽州文化。此生游一地,真是值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