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转换视角 扪心追问

转换视角 扪心追问

作者: 山东董纯 | 来源:发表于2022-12-30 18:00 被阅读0次

——《思维影响教育——给教师的88各批判式思考》读后感

雪梅读写团队  董纯

口若悬河与惜词如金”通过传统课堂的诟病——老师讲的多与素质教育课堂样本的新形势——教师少讲给一线教师带来的两难选择进行反思,得出多讲与少讲的临界点的取舍要根据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来选择教师主讲还是引导学生理解。“可否让学生再做一遍?”通过讲述一个老师让两位同学上黑板计算,让答错的同学再做一遍加以巩固的故事,引发思考所谓的好课是以那些没有掌握的同学能够当堂巩固为参照的。

这些课堂上发生的小的插曲、教育行业里司空见惯的常规现象、或者是看似普通老师无力解决的事情都成为了徐明老师思考的切入点,都能够打破固有思维引发新的思考。用一个个小故事引导老师们突破常规开启审辩式思维,对熟悉的教育现象展开深入的灵魂拷问,积极转换视角看问题。逐渐养成追问质疑的思维习惯,从而改变课堂,影响教育。

转换视角,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

    唐江澎校长说:教育的本质很简单,孩子不是无所谓虚,也不是泛化了假定,而是具体实在的对象就在你的学校里,就在你的班级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他有优点,也有缺点的,让人高兴也让人忧愁,你为他付出了许多,还没有收获。怎么教给他?我就想假如他就是我的孩子,在他生命成长过程中,我会牺牲孩子的健康、品德而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业成绩?我会罔顾孩子的心理感受而一次次地公示他未必出色的成绩吗?我会因为他考取顶级名校就与之合影否则就冷落旁置呢?

徐明老师也在《可否让孩子在课堂上“撒点欢”》一文中,也呼吁适度的“撒欢”是对孩子天性的尊重,是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理解和把握。课堂是学习知识、训练思维、涵养生命的地方。课堂的撒欢是气氛的热烈、思维的碰撞,做到动静相宜才为适宜。不仅我们的课堂可以让孩子“撒点欢”,我们的课间更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尽情地释放,儿时我们的课间十分钟是那么的漫长,可以三五成群的跳房子、踢毽子、跳皮筋,铃声响了才如小鸟一般飞奔进教室。如今的课间是那么的短暂,上节课的老师前脚踏出教室下节课的老师就已经站在讲台上了,同学们说感觉连上厕所喝水都是罪过。看着我儿子早上一杯水背到学校晚上背回来杯子仍是满的,现在的学生太累了,累在了整天忙着应付学习,知识传授与技能教育固然重要,但教育最根本的使命是唤醒孩子的生命力,提升其价值判断力和审美鉴赏力,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佐藤学的《教师花传书》中讲到:“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专家的一面。”即既要有“匠心”又要守“初心”。所谓“匠心”即把一件事情做好,根据个人娴熟的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追求短平快的成绩提升。受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影响”将自己定位于“教书匠”,周而复始长期以往就会变成眼里只有学习和成绩的熟练工。极具匠心的老师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却不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明师,一味追求匠心可能会丢失为师者的初心。

    而“初心”则是自始自终把一件事情做好。雷锋同志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得是一辈子都在做好事。”老师的初心源自于发自内心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把教育当做终身志业。时常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处境角度去关注教育对象的感受与体验、意愿与需求。我们的“填鸭式”教育是孩子们所真正需要的吗?这对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有用的吗? 我们时常从一个母亲的内心去向自己发出叩问:“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他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 

追问自我,明确内隐的价值取向

   

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 20 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 20 次重复。教师这个职业确实是一个靠更多的时间积累才能形成丰厚的经验的,但它又跟普通的传道授业解惑不同,教师要做的更多的工作是讲授知识而班主任所面临的是有思想的人,知识绝大多数是固定的,可以程序化复制的,而对人的工作却不能做到简单复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老师应把做人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而非只盯着成绩,把学习放在孩子生命的长河来看,那只占据其中的一小段溪流,真正对他的成长起决定运用的是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所以作为老师的不能仅凭经验去处理事情,还需要通过内省来反思自己班级管理的不足,用内省来培养学生的内驱力。

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当工作中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时,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了问题,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一个老师如果想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顺畅就要不断的就要停下来静心反思拷问自己寻求前进的力量。在不断地拷问质疑中养成职业反思的敏感度,逐渐明确自己内隐的价值取向。

《做“名”师,还是做“明”师?》一篇中,徐老师很犀利的指出了当今名师队伍鱼龙混杂和名师脱离一线队伍等社会现实问题,并提出了做明白之师、明朗之师、明亮之师。看完这篇文章也如醍醐灌顶,让我不禁扪心追问,自己所追求的“名师”之路是否过于功力。我是“明白之师”吗?目前来看我的着眼点只限于教学参考书和课本,选修了“构建理想课堂”之后才开始关注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才开始跟着团队解读新课标,才开始留意身边和课改方向。我是“明朗之师吗”?在班主任工作和班级管理上我曾经有过“舍我其谁”的专业自信,但是加入新网师班主任成长课程之后,看到那么多优秀的名班主任还在努力学习锐意进取,我现在只剩下了谦逊的学习态度。在处理学生关系和家长关系方面,对待学生和家长不功利、不势力、宽容大度。可以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既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指导,又能注重学生的人格养成,引导学生和促进学生和家长的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温馨的家庭氛围。我是“明亮之师”吗?明亮之师是指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让自己的个性不断闪光,用自己独特的魅力点亮学生的旅程,还要团结和引领更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成长,逐步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在经过不断的学习,不仅自己每天日更教学随便,还带动更多的同事参与到日更挑战赛中来,担任学校“青年教师成长联盟”的负责人,带领同事参加“教者手记”写作接力,每月组织一次主题共读。一次次历练一次次成长,在做看似无用之功却是在潜滋暗长。耐得住寂寞,潜沉一至三年,克服想早出成果和出名的浮躁、功利的心态,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才能守得住繁华。

德国哲学家阿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从人类意识的最初萌芽时候就发现,一种内省的生活伴随着并补充着那向外的观察。人类文化越往前发展,这种内省的特征越加显著。所以,时时扪心追问,处处自我反省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方法。

《什么是好的课堂》这一章中,从课堂教学变革的角度来反思课堂的革命是人思想的革命,必须要唤醒教师的使命感和工作激情,必须提出具体、可是实现的目标和任务,必须付出科学理性和专业精神;《教科研到底是什么》这一文章,具体剖析了什么样的教育科研才是真正的教育与科学研究;《谁来等等教师的灵魂》这一章,从教师工作和专业成长的角度呼吁飞速发展的时代要给学校留有一方静土,要让教师守得住静心……徐明老师从课堂教学、教师成长、学生德育等方面对教育场域的不同角度开展了批判式思考。每个章节的每个小标题都能引起老师们对日常教学现象的共鸣,不同的是徐明老师对这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概念或现象产生质疑、不断追问、深入剖析,带领老师们抽丝剥茧似的去打开固有思维的禁锢。  柏拉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逐渐养成转换视角、追问自我的习惯,才能鼓励人们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形成思维的变革。

相关文章

  • 有创意的表达(教学设计)

    导课:“看看我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生答“落叶”追问,“如何有创意地拍一片落叶”…… 转换了新视角,设置了新背景,照...

  • 转换视角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就会听到某个女孩儿为追某个明星,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震惊世界各地的人民呐!就算没那么热烈,...

  • 转换视角

    事物的两面性,多样性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看问题的角度才是问题。 缺陷视角,优势视角。 焦点解决视角。发展视角。 重...

  • 转换视角

    最近在偶然想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的经典论述:人人都是自利的(self-interest),面包师不是为了让顾客...

  • 转换视角

    与人沟通技巧,说服别人是不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呢? 说服别人,这个别人还分,亲密的关系,如:爱人、亲人、好友。工作...

  • 转换视角

    与体验入与智慧合 这几日,与一位朋友交流关于人生与财富,收获很多,他跟常常思考,写心得体会,慢慢的就看到了人性,深...

  • 视角转换

    作业:分别用下列叙述视角,写一写哈里的故事(片段) 1、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 如果不是那天艾丽丝夺门而去,我永远意识...

  • 转换视角,转换心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凡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一件事的好坏,全看你怎么想。 节假日不能出去耍,没...

  • 《用目标导向培养自主学习的孩子》

    实践周的家长营的晨间导读里,一共转换了三次视角: 1、从外向审视视角转向内向视角的转换,从抱怨孩子的问题到发现自身...

  • 产品视角的养成

    要成为一名专业的产品经理,首先要完成的是视角的转换,即:从用户视角转为产品视角。 什么是用户视角和产品视角呢? 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转换视角 扪心追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zx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