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平桥区第二小学 杨磊
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陪伴”则成为了一个热词。作为家长的我们,总是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包括一切物质需求以及教育的投入。如果广大家长都能拥有“陪伴”意识的觉醒,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就不会存在“妈妈生,姥姥养,爷爷奶奶来观赏,爸爸回家就上网”的现象,也不会因为孩子缺少爱,而影响身心发育与健康成长。可是在现实中,关于“陪伴”却存在着不少误区。
关于陪伴“误区”及原因分析
误区一、认为陪伴就是“陪着”
随着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确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给车给房不如给个如意郎;也明白一个人真正的成功,是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曾有一位妈妈,为了尽全力“陪伴”孩子,辞去心爱了工作,但是结果呢却事与愿违,为此她总是抱怨自己付出那么多,孩子却依然不听话,学习成绩也没有达不到她预期的目的。经过家庭教育指导师帮她分析,她找到了存在的问题:是自己把“陪伴”等同于“陪着”了。她的陪伴只是让孩子的衣食住行有了足够的保障,而对于孩子学习成长方面的诸多因素,没能引起她足够的重视。
将陪着等同于陪伴者不只是上面这位妈妈,有些家长虽然手里牵着孩子,但眼睛里却盯着的是手机。就是他们陪孩子一起度周末,也只是在家里看看动画片,或者扔给孩子一个手机,就再不过问孩子的事了。更有甚者,一些家长自己玩起来就顾不上孩子了,他们打麻将或者去娱乐厅,常常把孩子放在旁边写作业,还美其名曰说是训练孩子“闹中取静”。这样的陪伴,看似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但没能真正地起到陪伴的作用。也许他们没有读过“孟母三迁”的故事,不懂得孩子成长需要事宜的环境;他们不懂得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给孩子幼小的生命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他们不理解“伴”字是要成为他人的一半,是要将思想、行为、精神融入到孩子的精神世界,是要能够看到、听到、感受到该子的成长需求。如果父母不能走进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去,就不会真正了解孩子需要什么,不清楚孩子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当然也不能有针对性地关注孩子和耐心地帮助孩子。
误区二、权威型陪伴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一切都要由我来做主”,一切都要按照父母认为的“正确”方式限定孩子,于是每天都能听到家长对孩子的训斥声,孩子有什么想法也不敢跟家长交流。有时,家长还会把一些生活中的不愉快发泄到孩子身上。
王姐说她的邻居是单亲家庭,孩子今年七岁,判由爸爸抚养。孩子爸爸经常一个人在家喝闷酒,喝醉了就打孩子。好心人劝说他不要那样对待孩子,孩子需要慢慢教育才会懂事,可他反而不知好歹,说孩子是他自己的,不听话就得揍。
可以设想,这样的亲子相处,孩子小的时候会对家长言听计从,忍气吞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了自主意识,便会产生逆反心理,会以叛逆的方式保护自己,还会用逃学、撒谎、离家出走来对抗家长。有的孩子为了给父母点“颜色看”,他们还会走向“轻生”的极端。一旦到了这个程度,家长将无计可施。这看似陪伴的家长,却一手造就了“问题孩子”,上演了无可挽回的家庭悲剧。
这些都是前车之鉴,呼吁家长予以觉醒并及时止损,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父母的耐心与爱心,需要父母放下权威,以“怡无色、柔无声”的语言跟孩子沟通,用“静待花开”的眼光看待孩子,需要陪着孩子一起长大。
误区三、唠叨型陪伴
这一类家长人们随处可见:
“快点吃,吃完赶紧写卷子,下周就考试了,你抓紧点,别在这儿磨磨蹭蹭的”。
“你能不能坐端正当点儿,歪着身子像什么样子吗。”
“你课堂上能不能不再做小动作了,不然老师又要请家长了。”
“你看人家隔壁的小冬,跟你差不多大,多知道照顾妹妹,再看看你,这么大了还得我天天盯着你。”
面对这样的教养方式,孩子们真正能够听话照做吗?事实证明并没有,反而是亲子关系更加僵化。这样的家长他们不懂得怎样陪伴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引导孩子把事情做好。他们更不懂得什么叫“身教重于言教。”他们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贫困户。”
每每看到这样的家长,我都会感慨万千: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家长的无知与错误方式会毁掉一个可爱的孩子。身为教育者的我,深深感受到“真正需要教育的是那些家长”。是的,2022年1月国家已经正式颁布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指导师”将成为一项新的职业,将由这些“指导师”们来指导不具备教育能力的家长,指导他们对于那些“力量型”、“敏感型”、“活泼型”、“完美型”等不同性格的孩子,有针性的采取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从而来拯救一个个具有可塑性的孩子们。
我们既然找到了陪伴的误区,也明白了错误的方式会带来不良的后果,那么我们怎样陪伴孩子才更有效呢?
实施有效陪伴
借鉴成功者的经验,我们不妨试试如下方式:
第一,陪伴孩子要用心
父母要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听听孩子说些什么,帮助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好帮手。
第二,陪伴孩子要有耐心
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学会“示弱”,要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多让孩子在试错中明白道理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陪伴孩子尊重孩子
父母与孩子相处,要允许孩子出错,并做到不指责,不打击,不高高在上,不给孩子贴标签,而是像雨露滋润禾苗一样呵护孩子,包容孩子,尊重孩子。
第四,陪伴孩子要多鼓励
父母要多给孩子鼓励,而不是功利;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孩子还有很多可能性。要善于通过鼓励的语言、神情去转化孩子的缺点,要让孩子因为有父母的陪伴而浑身充满力量,有强烈的安全感。
第五,陪伴孩子要用平常心
孩子毕竟是孩子,是成长中的人,有些道理父母懂,孩子未必会懂,孩子的成绩也是日积月累的,我们的孩子成不了第一名,但可以给第一名鼓掌。
父母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和优势,要引导孩子踏上适合的成长之路,不可强求孩子去弥补自己成长的缺失。
第六,陪伴孩子一同成长
父母和孩子,从来都是一种相互成全的状态。家长是孩子成长的榜样,家长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有好家长才有好孩子,家长不成长也没有理由要求孩子进步。
父母,是我们一生最光荣的称号,哪怕我们在外面一事无成,可是回到家里,我们还是孩子的父母。趁着孩子还未长大,我们还未变老,好好陪伴,用心教育,努力成就孩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1280/79051559c5f2ed8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1280/82fcd9c4c2179d8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