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写作
跟着名家学写作

跟着名家学写作

作者: 小河七七 | 来源:发表于2021-02-16 21:35 被阅读0次

    跟着名家学写作

    七七

    1

    开学初,学校响应德育办号召,组织学生观看徐州教育教学研究室主办的一期《致敬奋斗的青春》教育视频,要求每一位学生写观后感。我带领学生观看,写作,还结合教材写读后感的指导训练,引导学生写观后感。收了作文一看,我大失所望。这哪是观后感,分明就是热剩饭,大多数同学都重复着别人的故事,大段引述故事情节,然后不痛不痒地写上几句看上去可有可无的句子。对于观看教育视频的目的,很多同学没有读懂,文章里没有自我,没有主题,像一群没有思想的人,参加了一场索然乏味的聚餐。

    我热情骤减,反思问题的原因。一是学生对于这次新冠疫情,所知甚少。虽然待在家里,但是关注新闻的人不多,更不要说在抗击疫情中,熟知涌现的那些逆行者的故事。二是,学生写读后感的旧疾依然没有改,还是一如既往地复述故事表面的内容,没有走到故事的深处,没有挖掘故事的深层意义,充其量是个传话筒。这两个原因,让我几乎失掉了继续指导的信心。对于学生的写作,我用尽了全力,却依然在写作的边缘挣扎。

    我决定让这帮家伙重新认识疫情,重新认识在抗击新冠病毒战役中发生的那些感天动地的故事。于是,我把手机里保存的关于疫情,关于感动的视频,都播放给他们看。还联系了一个徐州的朋友,向她索要好的教育视频。朋友也很热情,在qq里发来了好几个震撼人心的长达十几分钟的视频。孩子们看得也很认真,从1月23日武汉封城,到4月8日离汉通道开启,这76天中,武汉发生的事情,孩子们大致有了更具体的认知。有得还偷偷抹眼泪,这让我倍感欣慰。同时,我也看到了农村孩子散养的弊端,孩子的自觉学习态度让人担忧。幸好,借助那么多的网络资源,给学生补上了这节生命教育课,不至于落得太远。

    学生仅仅了解了这次持续了76天的战役还不够,我们写观后感,还要结合具体的观看内容,带着“视频中写到哪些人,他们做了什么事情,主持人借助他们的故事要表达什么主题”几个问题,我和学生再次观看视频。有了明确的观看任务,学生对于视频中的人事情理有了比之前更深刻的印象和认知。学生通过记笔记,大多理清了主持人的讲述思路。

    接下来就是动手写作。如何把故事讲好?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值得庆幸的是,几乎是同一时间,我发现了张丽钧校长在公众号了发布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守住人生的底线——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这真是一篇好文章,如果能够借助名家范文给学生写作打样的话,学生写作一定会功力大增。

    为什么选张校长的文章呢?因为我们要写的观后感也是三个层次,也需要引述故事情节,更需要有自己的深刻表达。而这些,恰恰是学生缺少的。而张校长的这篇文字,统统可以满足我们仿写的要求。后来,又看到几位特级教师也转发此文,我更坚信这篇文章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无论从结构编排,还是主题思想的提炼,这都是一次非常好的写作范文。我决定用这篇文章作为范文,引领学生学会仿写。

    2

    张丽钧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语文特级教师,高中校长,知名作家。很多人都喜欢称她为“钧哥”,足见其性格洒脱豪爽的一面。读她的文字,经常会被她“也强悍,也温软”的标签深深感染着,每次总会把她和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经典诗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做教师,做家长,做朋友,如能习得张校长十分之一的好,也满足了。常常以她为榜样,愿百炼钢,也能化为绕指柔。

    “信仰教育,信仰中文,信仰友情,信仰家庭”是张校长的四座靠山,这样一个张校长公众号坚持日更,时事短评,作文指导,生活在线,教师素养等等,每天说不尽的话题,篇篇都是真正的干货。最喜欢阅读张校长对当下教育的针砭时弊,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小众来说,阅读其文无疑是最好的精神滋养。

    下面,是我们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思考的内容:

    守住人生底线——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

    张丽钧

    大卫·科波菲尔的姨婆谆谆告诫他三句话:永不卑贱, 永不虚伪,永不残忍。(作者是怎样提出话题?这三句话和写作的话题联系大吗?)

    这段话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教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一次跟一个女生交流写作体会,我提到了这段话。她瞪大眼睛肯定地说:“老师,我们书上没有这段话!”我说有的。她坚持说没有。后来,还是教材站出来说话,证明我是对的。我不是那女生的语文老师,但我可以想见,她的语文老师没有注意到这段话;而那个女生也不大可能去注意到这段话,因为既然老师不讲,就不会考,不考的东西,学它干嘛!(作者为什么要记叙这一段内容呢?如果去掉,对于表现内容有什么影响?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你从作者的文字里还读出什么呢?)

    但这却是多么好的一段话呀!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读到它、思考它、践行它。(读,思考,践行,注意作者表述的顺序)

    ——永不卑贱。(单独成段,你觉得这样安排有哪些好处?)

    奴性十足的人,一律打着鲜明的“卑贱”戳记。以自我的卑琐,培植他人的下贱,这几乎是所有卑贱者的拿手好戏。(思考:这一段的两句话和下文有怎样的关系?)

    鲁迅在他的《孤独者》中塑造了一个名叫魏连殳的形象,他的人生际遇颇像坐“过山车”,忽而低到尘埃里,忽而高到云头上。在他低到尘埃里时,那些世故的小孩子都嫌弃他,连他的花生米都不肯吃;当他高到云头上时,他给小孩子送礼物,前提竟然是要小孩子“装一声狗叫,或者磕一个响头”。(你从文字中,读出作者对于魏连殳这个人物形象的态度了吗?这态度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这样的故事居然还有“现实版”,(“居然”这个词有怎样的意味?这句话起到什么作用?)在饥饿的年代里,莫言就曾被粮食管理员用一块豆饼诱着,被迫学狗叫。你可能觉得学狗叫的人卑贱,其实,迫人学狗叫者的卑贱程度比学狗叫者高一万倍。(你是同情人生低到尘埃里的魏连殳和被人逼迫学狗叫的莫言,还是憎恨那些作威作福的逼迫者?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意思?)

    越是卑贱,越是嚣张,一个人的嚣张指数与其卑贱指数呈正相关。(思考:这句话起到什么作用?)

    【感悟】作者为了说清楚“永不卑贱”这个话题,她先是提出自己的话题和观点,然后引述了魏连殳和莫言两个人物的遭遇,前者是卑贱者,也是卑贱施于者;后者是卑贱者,而我更看到了作者对于卑贱者的同情,对卑贱施于者的厌恶和不屑。作者以两个人物作为话题的论据进行阐释,最后再次明确观点,一个人的嚣张指数与其卑贱指数呈正相关。由小说中人物过渡到现实作家,一虚一实,总分总的顺序让结构清晰了然。)

    ——永不虚伪。

    有谁能清醒地意识到,其实,“虚伪”天天都跟我们腻在一起,“皇帝的新装”在我们身边长演不衰。我们见惯了虚伪,渐渐沦丧了说出真相的勇气与热忱。(作者说的这些“虚伪”现象,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呢?)

    我想,这样的道理不会有人不明白——我们可以叫醒一个深睡的人,但是,我们休想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装睡的人,以刻意营造睡的假象为使命,呼唤、撼动、鞭打都不足以让他醒转来。(这里作者谈的只是睡觉的事情吗?作者文字的深层还有怎样的寓意?你想到哪些人和事呢?)

    网友说:虚伪的最高境界乃是把虚伪读作真诚。骗天,骗地,骗人,骗鬼,这虚伪的“道行”还不够深,那称得上“虚伪九段”的,是连自己都可以骗过。(围棋九段,是世界冠军的专业水准了。绝大多数围棋爱好者一辈子都达不到业5,业6已经是人中龙凤,少之又少。)

    侯宝林有个著名相声段子《买佛龛》,有人问老太太:您这个佛龛是新买的?老太太一听不乐意了:去,哪有这么说话的?!那人赶紧改口:那您这个佛龛是花多少钱“请”来的?老太太愤然答道:哼,就他妈这么个玩意儿,八毛!——老太太充其量是个“虚伪三段”。(思考:作者引用这个相声段子目的是什么呢?你能仿照第一部分的结尾,提炼这一段的主题吗?)

    【感悟】第二部分,作者谈的“永不虚伪”这个话题和第一部分的话题,表达思路一样吗?这两部分的写作结构,对你今后的写作有怎样的帮助呢?每一个话题的提出,有多种表达方式,前者首先简明扼要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围绕话题例举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作家遭遇,让自己的话题能够立起来,最后再总结。这是一种方法。后者为了说清楚“永不虚伪”这个话题,作者从生活现象写起,指出我们每个人都存在“虚伪”的问题,然后深层分析虚伪的背后,是因为可以营造一种假象,借用围棋专业的最高段位,阐释虚伪的最高境界。最后,引述一个相声段子,告诉我们人的虚伪的段位和境界有关。由此,我们发现,要想把一个话题说明白,抵达的路径很多,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有自己的思想。思维品质决定文章的高下,而我们很多人,却总喜欢在低处看风景。殊不知,最美的风景在高处。要想到达高处,那就需要积累和培植自己的高阶思维。钱理群教授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希望大家一边学写作,一边学做人。

    ——永不残忍。

    看到狮子追捕、撕食羚羊,有人大叫“残忍”,嘻嘻,这哪叫残忍!(作者的语言表达有怎样的特点?)

    上帝没有把狮子设定成食草动物,为了活命,它必须这么干。真正的残忍,是来自人类的“精致的残忍”——在熊身上打开一个永远脓血交流的伤口,令其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珍贵的胆汁;当街“活杀驴”、“活杀猴”,边杀边亢奋地叫卖鲜嫩的红肉或雪白的脑浆;麻利地割下鲨鱼的背鳍、胸鳍、尾鳍,然后将其抛入大海,让它慢条斯理地死去……(“精致”什么意思?“精致的残忍”呢?作者把动物的“残忍”和人类的“精致的残忍”放在一起对比,看似轻描淡写的背后,你读出作者对人类的什么态度?)

    你以为这些残忍就登峰造极了吗?没有。(注意句式的变化和作者写作的层次)

    我曾见识过一种“极品残忍”,那是一个叫林森浩的研究生提供给我的。他那么淡定地向董倩讲述毒死室友的过程,就像讲述毒死一只小白鼠;在二审的庭审现场,他自始至终没有看过父亲一眼,甚至当法庭宣布判处他“死刑”后失态的老父亲飞身扑向法官他都冷眼相对……选择用化学物质杀人的林森浩,生命中确乎少了一张不该少的“人性元素表”。(“极品残忍”,是人性的丧失,是教育的可悲。)

    卑贱,虚伪,残忍,我们来向这个世界报到时都不曾携带这些东西,但是走着走着,这些东西就像尘埃一样扑向我们。怎样拂去这些恼人的尘埃?怎样守住人生的底线?怎样让“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成为我们乃至我们家族成员鲜明的戳记?让我们想想,让我们好好想想。(文章最后卒章显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同时,作为一个个体的成长,主题引起我们思考,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这应该提醒我们深思。)

    【感悟】作者在第三个话题的写作中,层次感非常鲜明,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了写作思维感性、理性与知性的完美融合。这一部分的开头,作者从大家的惯常思维写起,我们总是认为自然界的狮子撕食羚羊残忍,非也。在动物面前,人类有过之无不及,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真正的残忍。可是,如果你只认为人类对动物的“精致残忍”是真正的残忍的话,不好意思,你又错了。作者又让我们看到了“极品残忍”,那才是真正的残忍,精致的残忍的最高级。那是活人对活人的残忍,那是丧心病狂,那是没有人性的行为。

    作者的层次清楚,语言幽默里透着深刻和批判。这就是思维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高度的个性化,更在于其完美的融合性,即感性、理性与知性的完美融合。

    文章选自张丽钧公众号《丽钧作文》


    3

    最美的青春

    ——观《致敬奋斗的青春》有感

    张丽

    最美的青春应该是什么样的?有榜样、在成长、敢担当。这是我在观看完短片《致敬奋斗的青春》后得到的答案。

    ——有榜样。

    青年人甘如意自愿在疫情凶猛期返岗。她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用手机导航,耗时四天三夜,跨越了300公里,才从荆州返回武汉。

    她是勇敢的。可也还是会有质疑的人。比如,很多人都觉得她笨。但我认为她只不过是“在聪明与善良之间选择了善良”。

    甘如意的青春无疑是最美的。她是我们心中永恒的榜样。

    ——在成长。

    没有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永远活在羽翼下,不成长的青春,是不完整、不精彩、不美的。

    今年二月,在抗疫前线,发生了一起“武汉抗疫神剧”。主人公代号“大连”,是前线的清洁工人。“大连”原是准备去往长沙,后却误在武汉下了车。为了生存,他报名了医院的清洁工作。

    “大连”挑了最重的担子,干了最重的活。为了有个住处,这是很值得的。因为,生命诚可贵,衣食住行更耐根本所在。

    “大连”的青春,亦是最美的。

    ——敢担当。

    武汉大学大三的学生郭岳,回家之后自行隔离39天,后被确诊为新冠患者,且并未感染过任何人。和舅舅在国外上学的少年赵珺延,孤身一人从印尼背回1.5万只口罩。

    这样有担当的青春,是最美的。

    柏拉图说:“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护目镜下的压痕,泛黄的脸颊,鼻梁上的血泡,发紫的嘴唇,这些令人揪心的画面,是另一群人的青春——奋战在前线的医护工作者。

    勇气、果断、纯粹、听从内心等等,诸如此类一直都是青春的代名词,直率、可爱、理想也是属于青年人的代名词。但在这个冬末春初之际,有这么一群“最可爱的人”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答案。

    “青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答案。“最美的青春”是一个更深层次、更难抵达的彼岸。

    但总会有人抵达那个“最美的青春”。

    但愿,未来的我也能带着理想和希望、一身的勇气和乐观,奔向那个有榜样、有成长、有担当的,属于我的“最美的青春”!

    哪有岁月静好,不过有人负重前行

    ——观《致敬奋斗的青春》有感

    徐子夫

    夜半,扎堆于物理练习的我,正奋笔疾书与一道密度的题死磕。演算,推翻,重来。一次,两次,三次……焦灼之际,我忽而想起了上午看的励志视频讲座《致敬奋斗的青春》,内心顿时充满了力量。

    视频讲座中的主持人蒋老师将青春定位成三个层次:“青春的榜样”“青春的成长”“青春的担当”,诠释了青春的真正意义。

    青春之榜样——甘如意,她义无反顾地从老家荆州,骑行四天三夜,越过了三百里,到达了武汉研究所。也许有人说他不聪明,但是这恰恰是他在选择善良和聪明时,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善良。

    在甘如意身上,我学习到善良往往比那些低级“聪明”更重要。故善良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青春之成长——“大连”原本要在长沙下车,却因武汉封城挡住去路。于是他找到了一份在武汉医院打扫的工作。日夜不息的他被称为“武汉抗疫神剧”。他在选择回东北或留在武汉时,选择了后者。而作为一个青年人,他在武汉工作,改变了他的内心,磨炼了他的意志。我从他的身上学习到了勇敢。

    大连的成长让他变得更加勇敢,而这一切都要归结于,他选择留在武汉。在怯懦与勇敢之间选择了勇敢。这才是成长!

    青春之担当——赵珺延,在印尼舅舅的资助下,将别人都不敢送的1.5万只口罩送回了祖国,上演了一场“千里走单骑”。就在那一瞬间,他登上了飞机。他内心的坚定打动了我,在别人都再惧怕中国的疫情时,他意志坚定地站出来,在他身上我学到了面对困难时内心要有坚定的信念。

    也许在赵珺延选择登上飞机的一瞬间,他的信念就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体会到他信念的坚定与坚强。

    甘如意,“大连”,赵珺延……在中国,有许多像这样的人,保护着我们,为我们负重前行。他们的职业虽不同,生活也不同,却在做着同样一件事:保护我们,保卫中国!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之于我,有老师,同学,家长为我负重前行。而之于祖国,有千千万万这样的青年人守护着她,为之努力。我相信,有了他们的努力,我们大家会更好,中国也会更好!

    我抬起头,看向对面墙上一幅书画,上面题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春到底有何意义?对于我来说,青春的意义往往在于奋斗,因为奋斗的青春是值得致敬的。我必须得努力,对自己的青春负责,为我的祖国奉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着名家学写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jb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