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名称:改变自己-读书计划
活动周期:2014年11月-2015年3月
宣传平台:豆瓣
活动平台:微信
发起人:本人
参与者:网友80+
活动背景:
我从学校毕业,干了一年码农之后,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处于一种迷茫状态。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做编程?如果不做编程,我还能做些什么?在生活上,在职业发展上,我追求的目标又是什么呢?埋头于工作却不知为何而工作的状态使我陷入一种消极,我意识到自己必须主动做出改变。偶然间我读到一本叫做《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的书,这本书倡导的是通过阅读来改变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深受鼓舞,并打算按照书中的指导去实践。如果是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人要达到书中的要求其实是很困难的事,这需要刻苦的努力以及强大的意志力。我想按照书中的建议,找一个一起阅读的书友互相督促,达成阅读目标。要找人自然得利用网络,要找读书的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文青天堂---豆瓣了。
需求分析:
会不会有人跟我有同样的需求?想读书却迟迟没有实践的动力,或是开始容易放弃也容易。我想到可以为大家搭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大家可以寻找跟自己需求匹配的书友。你可以选择跟你同一个城市的人,可以选择跟你从事同一类工作的人,也可以选择跟你阅读目标相同(如一周一本/一年一百本)的人。而且每个人还可以做书目分享,在购书网站下的评价大多都是习惯好评,哪里有同一个组群里的伙伴推荐的真实?如此,我认定此活动必会吸引参与者。
营销推广:
我首先在豆瓣发布了同城活动,城市分别选择了我本人的所在城市沈阳,以及人口庞大的帝都。活动发布中,我简单叙述了活动内容,并附上微信联系方式,以便加参与者入群。活动发布最后,我附上书中点燃我斗志的一句话作为整个活动的文案:“希望你不要与现实妥协,不要认为自己能力有限,而要以任何梦想都可以实现的心态,以炙热而紧迫的心情去读书。 ”活动发布不久,便有参与者陆续进群,人数多时我每一天能收到10+个申请。
大家进群后有很多讨论,主要是关于读书计划的实践方法的,因为大家并没有读过上文提到的那本书。因此,我又制作了说明文档,详细解读了读书计划的实践目的,方法及意义。针对大家的常见问题做了回答,如“为什么要读那么多书?”,“怎样开始读书计划”等等。
运营方法:
每位参与者进群,我都会发一个“欢迎信”。“欢迎信”文字幽默并配以欢脱的动图,很类似如今的微信公众号文章风格。内容上,给各位参与者传达了“请积极参与讨论,欢迎提供意见以及盼望共同进步”的想法。
我每读完一本书,都会在群里做分享,附上自己的书评,大家的讨论也比较热烈。但出现问题是,会愿意做分享的人只有固定几位,人数不超过5人。每逢节日(元旦、圣诞节等),我也会推出特别系列文章。内容主要以送祝福和推荐书目为主,还会就当前群里出现的问题征求意见。
人数增长在活动发布后第一个月非常快,后几个月较缓慢,活动结束时达到80+。
失败总结:
我认为活动设计方面,人数的把控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一个对参与度要求高的群里,人数少要比人数多好得多,我想15-20人可能是个理想状态。
活动进行大概有4个月时,我结束了此活动。大多数人只愿接收书目推荐,并不开始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分享,没有分享也就没有讨论。更令我头疼的是出现了很多广告,以及跑来为自己群拉人的群主。这在我加他们入群时是无法做出判断的。
此外,有意愿进行线下活动的人有,但是没人组织。其实线下活动是发展书友的一个很好的形式,面对面的交流也比互联网交流要好的多。我的问题是,什么事情都想自己来,没有发动起大家的力量。我终于在感觉自己精力不够时结束了活动,如果我不那么依靠自己的力量,此活动也许还可以持续。
不过,要说收获的话,我还是达到了最初发起活动的目的的。我认识了现在我所在的读书活动的发起人,持续参与了几期读书活动,目睹了活动经历过不断的改革, 效果越来越好的过程。学习了!
网友评论
1.入群门槛太低,有些人不是来读书的是来看热闹的,可以提交一篇读后感作为门槛。
2.线上出了分享书评,没有其它活动,会变成扯淡群。
3.我觉得没有所谓的梦想职业,80%的工作需要积累,见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
4.线下最后一个月一次,可以轮流推荐群里的人做读书分享,地点可以是咖啡吧或者户外,也可以邀请有趣的大咖来分享。
5.读什么书,是很私人的事情,不要限制别人读什么,但是分享经验不私人。
6.人数把控问题,其实可以在微信群里分组来,组与组会产生竞争。
7.规则的制定,一定要有一个良性循环,不能单靠一个人,需要筛选出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