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狗十三》正在上映,大多数看过电影的人会被或多或少地唤起一些不那么愉快的青春记忆。你听说过“爱暴力”吗?
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几乎是两级分化,一面站在孩子角度控诉“父母皆祸害”,一面站在父母角度诉苦“家里有一个能吃能作的熊孩子是怎样的体验”。导演用艺术化的表演手法揭开那些你似乎已经遗忘的青春记忆,原来所有的无理取闹,都是事出有因。
故事围绕一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展开,为了抚慰寄养在爷爷家的少女李玩,父亲买来一条狗陪伴她,狗狗的陪伴填补可隔辈亲人之间的情感空洞。
爱因斯坦在爷爷散步时不幸走丢,李玩随即开启熊孩子模式:哭闹、喝酒、夜不归宿、音量开到最大,吵得所有人都不得安宁。这些“无理取闹”的作,在大人们眼里被叫做“青春期的叛逆。
大人们为了制止这种叛逆,父亲在众目睽睽下动手打了李玩。为了哄她,买来一条和爱因斯坦相似的狗狗,骗她这就是爱因斯坦。”亲人们“以假乱真”的欺骗,让我们已经逝去的青春重新翻阅一遍,那些本以为忘记的事情原来历历在目。
你的青春“作”过吗?我想起另一部电影《无名之辈》里,一个失败的父亲无力交齐正在读高中女儿的学费,女儿自卑、任性、叛逆。对于这个不务正业的保安父亲有爱有恨,很多不满想脱之于口的时候,迎来的是父亲当着全校师生的巴掌......我也曾想心灵沟通,迎来的是父亲自以为可以息事宁人的巴掌,除了假装长大假装坚强,还能怎么办?
作为90后,很多人都有被寄养在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的经历。大多时候我们像少女李玩一样按时吃饭按时上学,在大人眼里这就是“乖孩子”。但是乖孩子也是有底线的,我们鼓足勇气说的事情,大人没有重视;我们最好的玩伴不见了,大人们一心想隐瞒;甚至家里多了一位新成员,大人们自以为是地认为李玩接受不了,决定隐瞒她。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小A,每天都要画最浓的妆,穿最暴露的衣服去上课。有一次寝室卧谈会,她说“我爸妈在我3岁时离婚,我一直在外婆家长大。女孩子爱美嘛,隔壁姐姐穿了一件吊带花裙子我特别喜欢,吵着我外婆也要买一件。我外婆骗我说,那种裙子是不正经人才穿的,正经的女孩子都穿裤子。我怕外婆以为我是坏女孩,不再吵着要裙子了,但是心里还是喜欢那件裙子。直到大学她才能能选择自己穿什么......"
于是李玩开始喝酒、大吵大闹、音量开到最大......一切的“作”,都是反抗,只是没人读懂那个青春期的少女。她像一条孤独的鲸鱼,不停地嘶喊,却得不到同伴的回应。
中国式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遗忘。我们做孩子的时候厌恶“家长式关怀”,等我们做家长以后却忘得一干二净,重新用“家长式关怀”对待我们的孩子。
你一定听过“都是为你好”,你也一定对你的孩子说过“都是为你好”。
初二的时候我疯狂迷上了看小说,父母说看小说耽误学习。我偷偷攒下一周的午饭钱,买了一本金庸的《天龙八部》藏在枕头下面,晚上在被窝里开着小手电偷偷地看。有一天家里来了一群客人,母亲在未经我允许的情况下征用了我的房间。整理床单的时候,发现了我的“秘密”。当我放学回到家里时,迎接我的是一屋子人的注视以及父亲把那本撕烂的《天龙八部》扔在我脸上,伴随着恨铁不成钢的嘶吼“混蛋玩意儿,家里辛苦供你念书,你却在看小说!”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让别人进过我房间。
不知为什么,父母总是喜欢“苦情教育”。同事每月工资5K,薪资已经高于本地的平均薪资水平。她坚持“男孩穷养”的教育方式,每天都对已经青春期的孩子说“爸妈上班不容易,家里给你补课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家里已经没钱了,你不好好学习的话将来只能捡瓶子......”
当我有机会接触这个青春期的男孩,我发现这个男孩敏感、自卑。因为不知家里的财富情况,每天生活在“金融危机”之中产生的敏感,因为家庭“贫穷”而自卑。我想给他买一双名牌球鞋,他拒绝了,他说“几十块钱的鞋和几百块钱的鞋一样穿”。我不知道怎么接他的话。
我完全能想起我青春期的时候,为了一件衣服一双鞋犹豫很久才鼓足勇气向家长开口,最终以一声嘶吼、一顿胖揍而结尾。任何形式的反抗,都会被家长武力镇压,之后会以一包巧克力一件玩具的形式“哄”好。
青春期,很尴尬的年纪。成人未满,稚气已退。
如果父母真的听到了孩子的心声就会知道,每一次无理取闹都不是空穴来风,我的任性是因为你不懂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