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金秋
不知不觉,4月又过了半旬。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照例每年会写一篇关于阅读的文章,记录阅读对于我的影响。这两年来,开始不太喜欢以节日的方式庆祝阅读,因为阅读这件事也只不过是我们生活里诸如洗脸刷牙,剃胡子那样稀疏平常之事,一件事一旦要上升到意义的层面,总会让人望而生畏,也会显得乏味。
难得整理书柜,随手翻了翻以前读过的书,有些书上的笔记,再翻起来,恍如隔世,却也熟悉。有一本书伴我多年,我曾多次提到,也给朋友推荐过,叫《读书的艺术》。
知根知底的老朋友这本书像是知根知底的老朋友,我毕业的时候因为买不到,情急之下从图书馆借来,打印了带回来。工作这几年偶尔也会翻,像朋友那样不常联系,却心照不宣。这种书柜子里能有几本就算是幸运的了。
整理书柜,也想整理过去读过的书。大概150多本,是我工作这几年陆陆续续买的,这些书很多本说实话都没有老老实实的从头读到尾。以前会有心里负担,现在不会,高兴就翻翻,不高兴可以毫不理会。以前读书兴之所至,会在空白处乱涂乱画,也整理成文,算作读书笔记,不成体系。受朋友影响,现在想写书评,一是尽量成体系,有主题地阅读,二是到某种程度,开始反思阅读对自我的影响和对他人的帮助。准备从这150多本书开始,不是再像过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分主题重读。
1 我读书的初衷
华灯初起,你在这座城市是否又进入了相似的夜,或闪烁,或繁华,亦或是平静。日复一日的上班下班,吃饭拉屎睡觉,长胡子又剃胡子,感觉自己原地打转,世界无聊静止。能否有一种状态能身在此,而心在田野。我能想到的恐怕就只有读书吧。读书,可以让我们在他乡寻找到安放灵魂的处所。我也曾想,有一天,随便走进一家书店,就算陈列的书少得可怜,书架上至少有一排书是我知道或者看过的。这大概就是我阅读的初衷吧,最近读实用类的书多一点,感觉还是要读读散文小说和诗歌,埋头于此,也揣着远方吧。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 那些影响过我阅读的书单
我买的书里,恐怕最多的就是关于读书的书了。最早给我启蒙和带我走进阅读的《读书的艺术》,既温暖又实用。最喜欢毛姆和林语堂读书的态度,读书首先应该是一种享受。梁文道主持的《开卷八分钟》,是我钟爱的读书类节目,他是一位布道者,每一期八分钟就是一篇文章,所以几乎买了由节目出版的《我读》系列。让我从支离破碎的阅读中学会有整体感的是《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讲的主题阅读,就像现在关于阅读,我找到的所有书,一起阅读,穿梭于每一本,像是开辩论会,有时候会得出结论,但多数时候是交给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指导,主题阅读就是抛出一个问题,去解答,去寻找的过程。
读书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为写作的阅读,一种是从不管翻到哪儿,想到哪儿。第一种讲效率,讲方法。第二种好比“雪夜闭门读禁书,快哉”,怎么舒服怎么读。秋叶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让我知道一年读100本,要怎么去读。《这样读书就够了》,我才恍然大悟,有些书,不必全读,更多讲实效,能像张瑞敏,从德鲁克的一句话中,有所感悟,创造“日清工作法”那样,也算是一种境界。总之,阅读就是这样,虚虚实实,有用无用,何必太较真。
下面是这几年我读过的,影响过我阅读的书单
《读书的艺术》
《毛姆读书随笔》
《阅读是一种宗教》
《经典闲读周国平读书文辑》
《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
《阅读的故事》
《我读》1234
《读者》
《陪你读到世界尽头》
《如何高效阅读》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这样读书就够了》
《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
3 我读书的方法
我的阅读量其实算不上读书人,几年下来积攒的书才这么点,读得快的人,像秋叶那些一年下来上百本。现在因为写文章,经常发读书的状态,在很多朋友眼里,算是爱读书的人,其实我想讲,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不读书了,所以才显得我爱读书而已,在我认识读书人里面,有一星期7、8本,还要写书评的,也大有人在。
虽然不能只以快来衡量阅读,但是如果没有几百上千本书的沉淀,根本算不上爱阅读,或者谈读书有什么用。所以,关于读书的方法,我最推崇的是胡适。胡适读书的方法大抵是一精,二博。
精讲求眼到、口到、新到、手到。遇到诗歌以及有精彩的文章,总要背下来,它至少能使我们在作文的时候,得到一种好的影响;那些关于思想学问上的,更是要紧。一字一句,做文法分享,有时比较,参考,融会,贯通。做札记,抄备忘录,做提要,记录心得。
博就是什么书都读。所谓开卷有益,一是为参考,而是为做人(其实就是解决困难)。王安石道:“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推开去说:读一本书而已,则不足以知其书。
书读得多,暗示越多。达尔文研究进化论,三十多年,积累大量资料,但总想不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来,偶然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透彻大悟,了解了生物演化的原则。
我现在读书的方法是找书,读书,写笔记或评论。找书的方法我一直遵循着下一本要读的书,就在正在阅读的书里,所以如果有段时间不读书,会不知道读什么书,如果保持阅读,会永远读不完。读书的过程就是寻求诸己的过程,如这段时间读得多一点的是方法类,主要是为提高工作效率,是遇到困难寻求答案或方法的阅读,也可以对关注的问题主题阅读,要想了解某个领域,不读过几十上百本,怕是不足以瞰全貌。写书评是未来这段时间想做的,很想像偶像梁文道那样,拿起任何人一本书,都能找到一个切入点,去评论这本书。读胡适早年的留学日记时注意到一段话:“我从自己的经验里得到一个道理,曾用英文写出来:expression is the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写书评的好处是读写结合,读是为写,写必然要多读。
4 跑的步和读的书 总不会亏负你
张佳玮说:跑的步和读的书,总不会亏负你。这几天公司同事好多走路上班,晚上出去还遇到我们的诗人同事沿着街心花园走圈圈。身体是自己的,精神更是。我也想说,读书,总不会亏负于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