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完美的自己,要完整的自己。
在线下社交活跃的人,应该不会沉迷于社交软件。沉迷于社交软件的人,一种是默默看,一种是积极参与。
我觉得都对。
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
我们期待着遇到一个知己,榜样,有趣的人,美丽的人,有魅力的人,那份能量隔着屏幕也能流动给自己,潜移默化塑造着新的自己。
“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
吸收新鲜的,看见新奇的,我会更丰富,更有价值,这就是需要。
另一方面,“我被看见”,“分享我的观点,我的故事,有人和我相似,共鸣”,是需要的另一面。我要输出,我要有人理解我,听过我的故事,接受到我输出的价值。我有存在感,归属感,安全感,我在一种不知疲惫的状态里。
这是需要的另一面。
有人说,你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从这个人身上看见了你自己。看见了你已有的,看见了你的元素,你的体验,你的故事,你的梦想。或者看见了你所缺失而想要的,看见了能让坚硬的你柔软的,能让柔弱的你有力量的,能让悲伤的你平静的,能让孤独的你愉悦的。
看见别人,自己被看见,就是一颗心的前后两面。是不分割的。
“动机往往是在潜意识的层面,不容易意识地说出来”。很多年不追剧,不花时间在社交软件的人,并不代表他没有类似的心理需要。只是他选择的环境是其他的。他可能要求自己每天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与作者在平行时空相伴,交流,处于一种规律沉静的状态。因为书籍给的环境如此。
而一旦他进入社交软件的环境,他就会相应去采取新的行动。“任何行为在某些环境中都会有其效用”。
“因此,没有不对行为,只有在当时环境里没有效果的行为。”在社交软件中花了太多时间,而不过是个看客,连书籍和锻炼都扔了,就想在屏幕中滚动小伙伴的热闹有趣新鲜事。或者已经很困了,还自动不断登录,去寻找自己空落落的存在。
“沉迷”不是主动的选择,而是被动的。因为内心需要没有被满足。但是自己又不能在主动选择中,自己创造价值感,快乐,有趣。
看起来,环境确实很重要。实际上“选择的能力”才是核心。
察觉自己的需要,灵活安排事情,时间,鼓励自己“创造”自己需要的。
无论是书籍,还是社交软件,都是被动的环境,提升不了你“主动选择”的能力。
当你失去了主动选择的能力,你的开心与分享,在隔开的平行世界里,也可能带来不好的感受:
心理感受:脑袋乱哄哄,目标看不清楚,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
身体感受:需要静下来梳理一下。
选择:1 做事前,先问,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复习目标。
2 做事前,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满足你的什么需要,愉悦,坚持,输出,还是?定好目标和时间,输出目标。主动选择。
3 不借助环境,就自己身心灵,我能做什么,能满足自己什么需要。提升独处的质量,开发自己的新能力。
4 身心灵合一,沉浸,越忙越沉静,输出越有价值。这个“软环境”,是所有环境的环境。
这个选择有些复杂,其实是想让你学会察觉自己的“内心需要”,看见它,不要急着否定自己。看见了,商量,好好选择,锻炼主动选择的能力。
事情本身就是个劳动,选择是心甘情愿的自我管理,心里不会觉得苦。选择好了节奏,顺序,目标,再做事情。
如果我是开心的,我是分享的,我是一个越开心越想分享的人。那我选择让一部分朋友倾听我的炫耀,我选择奖励自己更多时间去沉浸一件事,我选择跳舞喝咖啡,奖励我的身心灵的投入的需要。
我是一个有节奏的人,沉浸一件低价值的事,放弃所有的起伏,不是懒惰,是失去自由。没有人会被打败,除了诱惑。
老舍先生说的:汗流如浆,亦不觉得苦。
内心的风暴是你的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