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婚姻育儿
如何消除‘’交换感‘’和‘’不配感‘?’

如何消除‘’交换感‘’和‘’不配感‘?’

作者: Sunny之生命管理 | 来源:发表于2017-05-07 17:05 被阅读457次

    前段时间写篇文章《如何扭转被动的人生?》,将生命分为我们与生活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三个方面。有朋友告诉我说,“与生活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看得酣畅淋漓,与自己的关系看得意犹未尽,文章就结束了。”她可真是敏锐,是的,当时的我已经明确了“爱自己”,但“如何爱”,是我正在寻找的方向。

    最近,关于“如何爱自己”课题,我从购买了武志红的《巨婴国》和李雪的《遇见一个人》两本书开始。这两本书都是从原生家庭入手来分析我们为什么成为了今天的模样。答案是唯一的:你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就是你与这个社会的关系,一切都是童年关系的投射,包括婚姻是否幸福、财富是否充足。前者讲的是在家庭轮回机制的作用下,巨婴是如何被养大以及成人后的种种不良表现;而后者则给了我们解决的方向。读完《巨婴国》你会感同身受,而读完《遇见一个人》会让你看到出路。

    童年时没有受到良好的对待就意味着成年后的必然不幸吗?如果仅以事业为衡量标准的话,当然不是,很多童年不幸的人都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李嘉诚、奥巴马、乔布斯就是最好的例证。其实没有谁的家庭是完美的,因为人就是带着功课(缺陷)来到这个世界上,你的父母也是,你也是,功课(缺陷)让我们有了活着和修行的意义。所以,不完美的父母不是父母的错,也不是我们的错。但是不可否认,因为童年时未得到良好的对待,即使事业成功了,也不会知道幸福是什么滋味。因此,疗愈自己是我们获得幸福的前提。

    读完《遇见一个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一生都在追求被人无条件地爱。用李雪的话就是我们都希望婴儿时曾经被妈妈“深情地看见过”。如果没有,我们会在恋爱时不停地考量对方对自己是否真诚,在婚姻中不停在追问“你爱我吗?”,因为我们不相信对方,正如我们婴儿时发出的需求没有得到母亲的及时回应一样,这种压抑的需求被遮蔽到潜意识里,表现出来或许是我们不再完全相信世界,更不相信自己值得爱,总是认为我要如何好,才可以获得相应的回馈。

    婴儿在从“全能自恋”的母婴同体阶段发展到主客体分离阶段时,甚至会攻击母亲,以此来确定自己是否会被无条件地爱。如果我们的需求得到了及时的回应,我们则相信,我们会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即使我们不够好;如果我们的需求被附加了条件,我们则相信,只有我们达到了某一个标准,我们才值得被温柔以待。于是,我们为了获得家庭的关爱,被迫学得“听话”,做得“懂事”。“听话”和“懂事”成为一个套在中国家庭轮回机制中的咒语,让我们丧失了自己的意志,只能在生命里听到别人的话语,而忘记了自己的呼吸。

    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我要如何努力,才配得上金钱;我要如何表现,才算得上一个好妻子;我要如何付出,才称得上是一个好妈妈;而这份“如何”是我们价值观中所谓的“正确的标准”,都是基于他人意志的价值标准,是我们套在自己身上的无形枷锁。我们不相信来得太容易的财富、也不相信来得太容易的爱情,因为觉得没有吃到那份苦,付出那份力,便没有与宇宙交换爱、交换欣赏、交换财富的砝码,所以自己不配。只有有条件的获得,我们才心安。追根溯源这一念头,或许来源于婴儿时“交换性”的亲密关系。

    想想,我们是不是为了鼓励孩子考到一个理想的分数,给孩子设立了一个交换性的目标。如果没有这个理想的分数,孩子提出同样的需求是否会被认为不配或者不应该。换句话说,我们是否仅仅因为孩子,这个纯粹的存在,而大方真诚地施与对方以爱,不以孩子的性别、表现作为我们是否爱他的标准或条件。同样地,我们对自己也很苛刻,你会不会为了得到某个心仪的东西而给自己设立目标,只有达到了这个目标,才认为自己配得上这个东西。

    这种交换性的亲密关系蒙蔽了我们真正地看见彼此和自己,因为所有的需求都会被评判是否合理,所有的需求都会被用来交换,所有的需求都要时刻提醒自己配不配得到。这些限制性思维极大地阻碍了我们能量的流动,制约了生命的无限可能。

    小时候因为妈妈身体不好,我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童年中关于妈妈的镜头只有几个,太阳般的温暖感觉都来自奶奶。虽然奶奶给了我无尽的爱,但是因为没有得到母爱的充分滋养,在我的内心深处可能仍留有被遗弃感,而且传统的教育都告诉孩子,孩子必须要听话。所以,在我成人以后,“交换感”和“不配感”如影随形,我只有努力,才觉得自己配得上美好的生活。

    如何消除‘’交换感‘’和‘’不配感‘?’

    那如何消除这种交换感和不配感,富养自己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做自己的妈妈,无条件地爱自己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承认自己就是完美的存在。自13岁上初中到39岁读完博士,无论是在学业上、工作上、婚姻中,我对自己非常苛刻,总是给自己设置各种角色标准。虽然周围的朋友已经非常认可自己,但自己就是对自己不满意。导致在达到各个标准的过程中,我不能很好地平衡各个角色,产生极大的挫败感。想想这些年,我对周围的人都能温柔以待,但却没有好好地爱过自己一天。李雪说,退行是疗愈的开始。我也发现,当我开始“爱自己”时,我似乎回到了3-4岁小姑娘样子,我想对自己撒娇,想对先生撒娇,想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的渴望。以前,一直想买一个KINDLE,但又觉得家里已经有IPAD了,意义不是很大,所以成人的理性告诉我,我不应该买KINDLE,但我现在决定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的欲求,我要替妈妈完成无条件地爱我这一个环节,我值得拥有任何我想要的东西。我开始全方位地照顾自己,关心自己吃得好不好、渴不渴、睡得好不好、开不开心。除此之外,我竟然喜欢做游戏了,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不会玩的人。但前天,先生说他在和朋友吃饭时学会了一个游戏,大家根据不同的口令做出不同的动作,我立即把儿子叫来,我们三个尝试一起玩。在这个过程中,我都笑出眼泪来了。先生说,很久没看到我这么开心了。是的,我用所谓的正确标准将自己封闭太久了,周围的人也跟着我一起紧张。现在的我,决定释放生命的能量,全方位地接纳自己,相信自己值得拥有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

    二、做孩子的妈妈,无条件地爱他

    通过养育孩子,也可以疗愈自己。我从北京回来那天,孩子非常开心,拉着我给我讲了很多笑话。我尝试全身心地与他在一起,享受他给我的笑料。后来,快吃晚饭了,他却坚持要我陪他到森林公园走一圈。当时爷爷奶奶都认为不应该去,按照我之前好媳妇的价值观,我一定会劝服孩子,吃完晚饭再去。但看到孩子那么强烈的愿望,我还是选择和孩子一起去,因为我要让他相信妈妈永远和他站在一起。我们手拉手到了公园,他高兴地在各个体育器材上表演他刚训练出来的新动作,我就认真地在一旁欣赏喝彩,那一刻,我才明白,他就是想让我看看他的新进步,大概10分多钟,表演一结束,他主动说,咱们回家吧!并未有任何拖延和留恋。那一刻,我才明白为什么李雪说“只有妈妈愿意被孩子无条件地利用,他才会相信这无条件的爱(这句话请正确理解)”,10分钟的全身心陪伴就会让孩子无限地满足,如果我没来,他会有多失望,而我将是多刻薄的妈妈。而孩子也没有因为需要被满足而任性,他会照顾家人的需要。我感谢自己选择了无条件地和他在一起,那天我能清晰地感到我们俩人之间的能量流动非常得顺畅,我似乎感受到了妈妈也是这样爱我的,我们都很满足。因此,做孩子的妈妈,无条件地爱他,不给他传授所谓“正确”的人生信条,只是好好地去爱这个纯粹的生命存在,他必以真实的本色还原生命的奇迹。无条件地爱,与孩子的性别无关,与孩子的健康状况无关,与孩子的成绩无关,只因,他经由我来到,便由我的爱来告诉他,他将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消除‘’交换感‘’和‘’不配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nau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