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体。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孩子的主动参与,就没有高品质的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老人是学习的主体,没有老人的主动投入,老年大学的品质不可能得到保障;家长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家长的主动学习,就没有完整的家庭教育。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基于人的主动学习而实现的。
——李家成《十四亿的“每个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今天阅读的是韩映雄教授的《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政策转向和目标》和李家成教授的《十四亿的“每个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挑战与机遇》。两篇文章政府及个人的角度诠释了不同立场下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我想无论基于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人的发展都是需要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一、从策略看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在韩教授《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政策转向和目标》一文中写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目标追求。从1995年的“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到2015年的“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衔接融通,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最后到《决定》中“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在政策层面上明确更新了终身教育体系的认识格局。
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特征来看,当前终身教育体系更具完整性与兼顾性。它试图个人的学习行为转变了全社会的大学习圈,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有针对性地对重点服务人群进行有效引导,政府与个人的共同参与,以及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点放在社区与农村,真正发挥每个小群体的作用。
二、从个体看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必然性
李教授的文章一开始便提出:学习型社会建设,或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发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直接体现。也就是说,学习型社会建设是基于每一个个体的,从个人的学习需求、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收获来进行学习建设。
当从个体角度来看,学习便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每个个体不同的学习都将影响着自身的发展,甚至改变自身的周边环境。然而从宏观来看,这样巨大群体的学习建设,是不可能由一两份红头文件或一两千万群体所能改变的。这需要每个个体的不断学习,一个饭店的服务员如果能学会有针对性的服务,那么饭店的生意一定好;如果一个医生能及时掌握国内外的医疗技术,那么他的医术一定能快速提升;如果一个老师能与时俱进地跟着孩子一同学习,那么这个老师一定不会是一个刻板无发展意识的人……不同行业,不同个体,只要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就必然需要不断的学习与适应,那么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说,学习是自然而然的事儿,然而为何还需要强调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呢?目前大多成年人的学习都基于生活技巧类的,大部分都认为可能解决当下或实际的问题即可。
打个比方,一个教师如果仅用以前的带班经验来看现在的孩子,真的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是力有余而心不足矣。就拿自己刚接手的一年级班级为例,这个班级的成员与之前的四批都不一样,以前的孩子生活技能没问题,学习上却相对滞后;而如今的孩子学习知识上真的是不用老师操心,可生活技能上几乎为零。开学三天后,依然找不到厕所在哪里?依然不知道队伍怎么排?不知道如何与这么多同龄人相处?于是我们总会觉得现在的孩子真的是被父母和隔代长辈宠坏的一代,呈现出能力的薄弱与个性的强烈两个特征。此时我们依然用原本的经验和思想来展开教育教学工作,那必然会觉得不合时宜。那么学习的必然便产生了,面对新的学生,了解其基本情况并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是有效工作的前提条件。
三、从群体发展看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当然,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一定不能只是个体与政府部门的行为。个人的学习相对而言是有限的,俗话说的好:一个人能走的很快,一群人能走的很远。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或营造更多的学习氛围。
以一个班集体为例,学校布置了花式跳绳比赛,而群里正好有一位爸爸是花式跳绳的助教,那么此时让他参与指导或训练孩子,一定要比单个家庭漫无目的地自己练习效果要好很多。一年级学生的拼音练读最重要的是准确,班级里的一位家长正好是县朗诵协会的副会长,让她录好拼读的音频供大家自学,并且能做到及时纠正,在线上完成自学自测自纠,那自然是事半功倍的。这样的群体式的学习,我们可以称为共学,在这样的共学中,家长在根据自己所能进行相应的参与与学习分享,同时促时班级集体的共同进步,从而达到共学共进、互学互进。
我们常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带出什么样的班集体,这里的班集体应该包括学生团体与家长团体。班主任善学善思,孩子自然会学会不武断定论,家长懂家庭教育,孩子自然不会性格乖张怪异……我们总说:什么样的家长带出什么样的孩子?一个知理懂礼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非常知分寸的家长,一个随意不懂规矩的孩子背后一定是一个毫无原则的家长……所以,我们势必认为家长发展的状态与孩子的成长质量及家庭生活品质相关,又直接影响着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在班主任工作中,笔者总会听到有不少家长会说:“老师,我对孩子没办法,你多帮忙管一管吧!”或者说“老师,孩子不听我的,只听老师的!”这样的话语传达出了什么?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无奈,对于孩子们,更多的家长是完全依赖学校与老师,希望在入学前那七八年养成的坏习惯,老师能在一个月内就将其改变了。因此,家长不参与不学习家庭教育,那么孩子自然问题多多。
一直非常欣赏常州龙虎塘顾校长的学校对于家长委员会及家长发展的重视,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看到一个学校对家长的影响力,种子家长在群体学习中的不断成长。大社会观不仅仅是学校、教师需要树立的,家长更是如此。我们班主任需要努力尝试开展学习型班集体建设,才可能真正的实现班集体的整体发展。
“无论是个体式的,还是群体式的或族群式的;我们也不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世界更和谐交往中的人的自我觉醒、人的使命感的自觉。”——李家成《十四亿的“每个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这个时代,即所谓有限世界的时代,只能是一个属于全体人的时代,即人人在内的全人类的时代。”——富 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