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门艺术
对在漫长人生中读过的书而言,人类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如果想在读完每一本书后都有扎实的收获,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并养成长期的习惯。这,就是所谓读书的艺术。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由日本作家奥野宣之撰写,张晶晶译,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前在知乎上看到的推荐,又正好碰到当当打折,就入手了这本书。拆封后直接翻到了序言,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加粗的“读书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瞬间想到美国教育家艾德勒所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而艺术,就是一门值得你去不断练习的技巧。
在艾德勒所写的书中,他把阅读比作滑雪——滑雪跟阅读一样都是很优美又和谐的一种活动,但如果是一个新手上路,两者都会是笨手笨脚、又慢又容易受挫的事。而奥野宣之,则创造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读书方法。他称之为“一元化笔记读书法”。
奥野宣之认为,想把“读书相关”和“其他内容”明确区分开是很困难的,与其制作一本读书专用笔记,不如在一本什么都可以写的笔记本里,增加关于读书的记录。
记得以前在某公众号上,看到过李敖的“大卸八块读书法”,此法与奥野宣之的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信息的收集方法上。李敖是将裁减下来的内容进行细致的分类,而奥野宣之则相反。他将所有信息都集中在了一本笔记本中,包括随笔、剪报和读书笔记,不设分册。他说,这样做的好处是:
① 简单易懂,人人都能做到
② 更容易坚持
③ 自由度高,可自行设计
④ 信息存在于同一个地方
⑤ 直接记录、参考,不易混淆
⑥ 因为“杂乱无章”,所以便于活用
的确,之前我试过李敖的读书方法(没有把书大卸八块,只是扫描以后存入电脑),无奈自己无法企及李敖的阅读量,很多类目下永远只有那么一两条笔记,还有些笔记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归类,强行归类后时间久了,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了,或者干脆忘了曾经记下过这样一段笔记。这让我很受挫,坚持没多久,我就完全放弃了这种方法。
奥野宣之的方法,对阅读量有限的新手来说则友好多了。他主张“写上就好”。但为了避免不必要混乱,他建议在每一条笔记前标注日期,并在写完后画一条分界线。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统一,做笔记这件事就更容易坚持下去。
而坚持写读书笔记,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只有坚持下去,读书笔记才能发挥作用。至于能否得心应手地做好读书笔记,进而熟练地参考记录过的笔记,都是坚持写读书笔记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之后才能收到的效果。而到那时,多年媳妇熬成婆,也许你也能从容地运用李敖所说的方法了。
总之,正确地对待写读书笔记这件事,要戒骄戒躁。急功近利只会一事无成。
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
叔本华在《论读书》中写道:“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
当你以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述要多,奥野宣之在书中如是说。
他介绍了一种 “摘抄+感想”的读书笔记法,就是摘录一段,然后写下自己的感想。当你对书中的内容发表感想时,我相信你对它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作者称之为“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同时,作者也不提倡大段大段的抄录,他觉得那样太费时间和精力,不利于坚持。既然读书贵在坚持,那么不利于坚持的事还是尽量少做一点。他说,读书的重点是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摘抄下来,然后写感想,并将其彻底消化,对于那些实在理解不了或者不感兴趣的内容,略读一下就好,不要钻牛角尖。通过严选文章内容,来尽可能地减少摘抄量。如果文章太长,又找不到合适的关键句,可以把小标题抄下来,那是凝聚了作者的心血提炼出来的精华。
很多人之所以能够做到短时间内海量阅读,是因为他们只关注自己想关注的,或者能够给他们带来冲击的新观点、新思想,而对于那些无法给予他们养分的内容,往往只是快速浏览一下而已。所以,传说中的一目十行是存在的。
总之,要将重点放在“摘抄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文章”和“写主观评论”上。思考、筛选、提炼、表达,这些都是读书时不可或缺的。惟其如此,才是有效率有收获的读书。
怎样在笔记本中快速找到目标内容
一元化笔记由于本身的特性,所记的内容会很乱。要从纷繁杂乱的笔记中快速查询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就需要一些技巧。
首先,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在每一条笔记前标注日期,为了醒目,可以在日期上画一个方框。为了便于以后重读时写批注,可以写一行空一行。写完后,可以空出两行,再画一条分界线。通过统一的格式,可以避免笔记过于混乱。
其次,如果带着明确的目的参考过的读书笔记,可以在那一页上贴一张突出的便利贴,日后翻阅时就会想起“我之前参考过这个内容”,而参考过一次的笔记,很有可能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如果你坚持写了一段时间的笔记,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笔记本,为笔记本打上记号就必不可少了。你可以用马克笔把书名写在封面上,或者直接把书腰或书签贴在封面上。
如果一本笔记本中有若干本书的读书笔记,可以在写完后在扉页添上一个目录,方便查找。
制作检索用标签的方法如果你的读书量很大,积累了几百本笔记,作者还提供了一种将检索数字化的方法,这里不再赘述。如今数字信息技术发达,检索类的软件、App数不胜数,抽个空或者定期集中整理一下,日后查阅运用时也就不至于被杂乱的笔记迷花了眼。而整理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对笔记的重读,对当时记录时的情境也会进行重新思考,说不定,还会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总之,奥野宣之用自己多年的亲身体验总结了一整套读书方法,涵盖了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到检索这五个步骤。你可以照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改进,只要能让自己更方便地使用并坚持下去。要创造属于自己的记录方式,不要墨守成规,死搬硬套。比如记录工具,作者在书后林林总总介绍了26种。但是我认为,花样太多,反而会影响读书的注意力,做个标记还要费劲去想要用哪一种颜色。也许,随手可取的一支笔才更适合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