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不仅是行动的指南,还是行动的先在规定性。
打小从读书开始,总会听到父母说:你这孩子,看谁谁谁那么爱提问,你怎么就不知道问问题呢?你真的是听懂了吗?
老师也经常在班级中对爱提问题的孩子大加赞赏,语重心长的告诉其他学生要开动脑筋多提问题,我们是如此的求知若渴,对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总是心怀敬意,可似乎从未有人去追问过这些提问者或者追问者为何要发此一问,更没有人去追问为何这些不提问者为何不提此问。
人们历来觉得自己确实有所“知”,几乎很少有人意识到到自己一直处于“以无知为知”的“武断”状态之中。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直到现在很多人依旧把这些话与道德说教捆绑到一起,将其理解为孝道的延展。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指老年人的人生阅经验丰富,这是最有价值的。在前文明化时代,人类的自然寿命平均为39岁,由此才会使得老人的经验显得更外珍贵。在工业文明展开以前,人类的总体文明演进速度极为缓慢,其时空范畴内相同经验的有效性或者正确性时效相对较长而已。现在还有多少人是以家里老人的“宝贵经验”作为自己人生重大选择的参考呢?老人们能把微信搞清楚已经都是很“跟得上潮流”的谈资了。老者经验的沦落恰恰体现着所谓“正确”的时空范畴在快速变短,其有效性也在萎缩,不断打破边界和重塑认识是“不得不做”的求存之必然。
结论一:尽量少听或者不听所谓某一领域“成功者”的经验之谈。这种经验之谈大多以课程的方式呈现,如若要参加,那么参加之前请认真审视这样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经验体系还是思想体系,如果是前者,可以断定收获一定是短暂的,甚至短暂到只是在课堂上“高潮”的那几分钟,回去以后发现完全无法对接(这种课程常常又以“如何快速切入”“怎样打造”等为标题,使人感觉有到立竿见影之效,加之国人的普遍思想又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其实所谓的“成功者”可能陷入了比你还更深的思维遮蔽之中,他们更容易在无意识状态下把自己过往的“成功”经验当成可以在变更非常快的时空范畴内不断被验证的“神话”。(“成功者”的自检方案:追溯你所做的事情,仔细检视过程并剥离不必要的具体操作内容,如果你能发现所做事情的行事方式几乎一致,请注意你的思想可能已固化,你的成功不过只是恰巧在某个时空范畴内与环境达成了匹配而已,当然必须赞叹你的运气。)
当然如果你无法审视何谓经验体系和思想体系,那最好的学习就是向内学习而不是向外,阅读思想大师的经典著作远比听这些成功者的课程要好得多,当然国人学以致用的思想特别容易将以上思考毁于一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才是现在参加了许多培训最后感觉无力的根本原因。
现在我们在回头考察一下那些爱提问题的学生和不爱提问的学生,这些爱提问的学生和这些不爱提问的学生的最大区别到底是什么呢?仅仅是前者爱思考而后者偏于懒惰吗?这其中有更深在的原因。
所谓真存必定是永恒的、稳定的、不可分割的,既然是真存则必不必发问,不需要在对任何事情发出疑问就永恒处于稳定之中,真存是不需要发问自己何以为存在。由此可见,一旦问者发问,则表明问者的存在发生了动摇,即是说,“问”是处于对自存和他存皆不能确定而发,而且首先是由于自存的不确定,才相应造成对他存的有待确定状态。
由以上可知,那些所谓的爱提问的学生不过是在无意识中感受到了自存的不确定,以至于需要重新确定自存与他存之间的依存关系而已,由此发问得以发出。这样的发问是不得不的结果,并不能说明这个学生是在主动思考,我们往往被最终所呈现的非连续性结果将思境带往别处而却缺失了理解其产生根在第一因的机会。
现在我们来考察那些不爱提问的学生,答案也就变得相对简单,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自存状态是比较稳定的,他们的自存状态与他存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其主观意识中被“武断”为稳定,这才是他们不爱提问的根源,与是否爱开动脑筋毫无关系。我们可以用创业者的一些例子来对此加以说明,一个创业者的初期业务如果比较顺利,特别是前期比较顺利的话,这个创业者通常是不会轻易改变其经营策略的,这时其自存与他存所构建的依存关系,也即生存结构是稳定的,他犯不着也不需要更是也想不到需要提问。直到有一天他的业务出现了超越他预期或者与他的预期不符的波动,并且该波动的影响迟迟不能被他原有的办法所消解,这时候会发现该创业者开始四处找成功的前辈聊天学习经验,或者花大量的时间在这种向外的“学习”上,因为他存与自存之间的依存关系随着时空范畴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动,创业者本人很可能依然处于之前的思维体系中,任何思维体系一定在初期维护其载体本身,并由此形成遮蔽效应,达成最高的求存效果,但是时空范畴一旦变化,以前默认的所谓“正确的”经验可能在快速失效却难以发现,这可能才是所谓创业者失败的问题之根在。
结论二:一个人爱不爱提问并不是跟他的智力有关,而是跟他的自存状态与他存之间的依存关系有关。所以请各位家长不要在以这样的方式去评价孩子是否是爱动脑筋,因为这跟爱不爱动脑筋毫无关系,仅仅与他自身的自存与他所在环境的他存的依存关系有关。当然对于普通老师,我是没报什么希望他们能理解到如此地步。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爱提问,可由此到出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使他的自存状态和他存状态出现不稳定性,此时他会自然开始发问,也许这才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之内在含义,变迁的过程所造就的不稳定性必然导出发问和追问,所以各位家长有空多带孩子去一些不同的环境和地方,有利于他们自然发问,当然这还是被动发问,如果要转变为自主意识发问还需要很长的一个阶段。
结论三:发问者之所以发问,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存度(存在效价)一路下降,在重新确立自存与他存之间的关系之前,最好的办法是问清楚何谓自存,以及自存与他存之间的关系,当自存被重新确立以后,自存与他存的关系整顿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倘若你在不断的辨识他存,通过经验收集和大量归纳整理他存,很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理解其深在的含义,无法理解什么才是思想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