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Web端即时通讯技术:WebSocket、socket.io、S

Web端即时通讯技术:WebSocket、socket.io、S

作者: 可爱的小云朵 | 来源:发表于2022-08-03 10:27 被阅读0次

    传统的Web端即时通讯技术从短轮询到长连询,再到Comet技术,在如此原始的HTML标准之下,为了实现所谓的“即时”通信,技术上可谓绞尽脑汁,极尽所能。

    自从HTML5标准发布之后,WebSocket这类技术横空出世,实现Web端即时通讯技术的便利性大大提前,以往想都不敢想的真正全双工实时通信,如此早已成为可能。

    协议运行在OSI的哪层?

    应用层,WebSocket协议是一个独立的基于TCP的协议。 它与HTTP唯一的关系是它的握手是由HTTP服务器解释为一个Upgrade请求。

    协议运行的标准端口号是多少?

    默认情况下,WebSocket协议使用端口80用于常规的WebSocket连接、端口443用于WebSocket连接的在传输层安全(TLS)RFC2818之上的隧道化口。

    其中帧的一些重要字段需要解释一下:

    1)Upgrade:`upgrade`是HTTP1.1中用于定义转换协议的`header`域。它表示,如果服务器支持的话,客户端希望使用现有的「网络层」已经建立好的这个「连接(此处是 TCP 连接)」,切换到另外一个「应用层」(此处是 WebSocket)协议;

    2)Connection:`Upgrade`固定字段。Connection还有其他字段,可以自己给自己科普一下;

    3)Sec-WebSocket-Key:用来发送给服务器使用(服务器会使用此字段组装成另一个key值放在握手返回信息里发送客户端);

    4)Sec-WebSocket-Protocol:标识了客户端支持的子协议的列表;

    5)Sec-WebSocket-Version:标识了客户端支持的WS协议的版本列表,如果服务器不支持这个版本,必须回应自己支持的版本;

    6)Origin:作安全使用,防止跨站攻击,浏览器一般会使用这个来标识原始域;

    7)Sec-WebSocket-Accept:服务器响应,包含Sec-WebSocket-Key 的签名值,证明它支持请求的协议版本。

    关于Sec-WebSocket-Key和Sec-WebSocket-Accept的计算是这样的:

    所有兼容RFC 6455 的WebSocket

    服务器都使用相同的算法计算客户端挑战的答案:将Sec-WebSocket-Key

    的内容与标准定义的唯一GUID字符(258EAFA5-E914-47DA-95CA-C5AB0DC85B11)串拼接起来,计算出SHA1散列值,结果是一个base-64编码的字符串,把这个字符串发给客户端即可。

    用代码就是实现如下:

    const key = crypto.createHash('sha1')

          .update(req.headers['sec-websocket-key'] + constants.GUID, 'binary')

          .digest('base64')

    引用如下:

    Sec-WebSocket-Key/Sec-WebSocket-Accept在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基础的防护,减少恶意连接、意外连接。

    作用大致归纳如下:

    1)避免服务端收到非法的websocket连接(比如http客户端不小心请求连接websocket服务,此时服务端可以直接拒绝连接);

    2)确保服务端理解websocket连接。因为ws握手阶段采用的是http协议,因此可能ws连接是被一个http服务器处理并返回的,此时客户端可以通过Sec-WebSocket-Key来确保服务端认识ws协议。(并非百分百保险,比如总是存在那么些无聊的http服务器,光处理Sec-WebSocket-Key,但并没有实现ws协议。。。);即时通讯聊天软件app开发可以加蔚可云的v:weikeyun24咨询

    3)用浏览器里发起ajax请求,设置header时,Sec-WebSocket-Key以及其他相关的header是被禁止的。这样可以避免客户端发送ajax请求时,意外请求协议升级(websocket upgrade);

    4)可以防止反向代理(不理解ws协议)返回错误的数据。比如反向代理前后收到两次ws连接的升级请求,反向代理把第一次请求的返回给cache住,然后第二次请求到来时直接把cache住的请求给返回(无意义的返回);

    5)Sec-WebSocket-Key主要目的并不是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因为Sec-WebSocket-Key、Sec-WebSocket-Accept的转换计算公式是公开的,而且非常简单,最主要的作用是预防一些常见的意外情况(非故意的)。

    强调:Sec-WebSocket-Key/Sec-WebSocket-Accept 的换算,只能带来基本的保障,但连接是否安全、数据是否安全、客户端/服务端是否合法的 ws客户端、ws服务端,其实并没有实际性的保证。

    各个字段的解释如下:

    1)FIN: 1bit,用来表明这是一个消息的最后的消息片断,当然第一个消息片断也可能是最后的一个消息片断;

    2)RSV1,RSV2,RSV3: 分别都是1位,如果双方之间没有约定自定义协议,那么这几位的值都必须为0,否则必须断掉WebSocket连接。在ws中就用到了RSV1来表示是否消息压缩了的;

    3)opcode:4 bit,表示被传输帧的类型:

    - %x0 表示连续消息片断;

    -  %x1 表示文本消息片断;

    -  %x2 表未二进制消息片断;

    -  %x3-7 为将来的非控制消息片断保留的操作码;

    -  %x8 表示连接关闭;

    -  %x9 表示心跳检查的ping;

    -  %xA 表示心跳检查的pong;

    -  %xB-F 为将来的控制消息片断的保留操作码。

    4)Mask: 1 bit。定义传输的数据是否有加掩码,如果设置为1,掩码键必须放在masking-key区域,客户端发送给服务端的所有消息,此位都是1;

    5)Payload length:传输数据的长度,以字节的形式表示:7位、7+16位、或者7+64位。如果这个值以字节表示是0-125这个范围,那这个值就表示传输数据的长度;如果这个值是126,则随后的两个字节表示的是一个16进制无符号数,用来表示传输数据的长度;如果这个值是127,则随后的是8个字节表示的一个64位无符合数,这个数用来表示传输数据的长度。多字节长度的数量是以网络字节的顺序表示。负载数据的长度为扩展数据及应用数据之和,扩展数据的长度可能为0,因而此时负载数据的长度就为应用数据的长度;

    6)Masking-key:0或4个字节,客户端发送给服务端的数据,都是通过内嵌的一个32位值作为掩码的;掩码键只有在掩码位设置为1的时候存在;

    7)Extension data: x位,如果客户端与服务端之间没有特殊约定,那么扩展数据的长度始终为0,任何的扩展都必须指定扩展数据的长度,或者长度的计算方式,以及在握手时如何确定正确的握手方式。如果存在扩展数据,则扩展数据就会包括在负载数据的长度之内;

    8)Application data: y位,任意的应用数据,放在扩展数据之后,应用数据的长度=负载数据的长度-扩展数据的长度;

    9)Payload data: (x+y)位,负载数据为扩展数据及应用数据长度之和;

    针对上面的各个字段的介绍,有一个Mask的需要说一下。

    掩码键(Masking-key)是由客户端挑选出来的32位的随机数。掩码操作不会影响数据载荷的长度。

    掩码、反掩码操作都采用如下算法。

    首先,假设:

    1)original-octet-i:为原始数据的第i字节;

    2)transformed-octet-i:为转换后的数据的第i字节;

    3)j:为i mod 4的结果;

    4)masking-key-octet-j:为mask key第j字节。

    算法描述为:original-octet-i 与 masking-key-octet-j 异或后,得到 transformed-octet-i。

    即: j = i MOD 4 transformed-octet-i = original-octet-i XOR masking-key-octet-j

    需要注意的重点,我引用一下:

    WebSocket协议中,数据掩码的作用是增强协议的安全性。但数据掩码并不是为了保护数据本身,因为算法本身是公开的,运算也不复杂。除了加密通道本身,似乎没有太多有效的保护通信安全的办法。

    那么为什么还要引入掩码计算呢,除了增加计算机器的运算量外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收益(这也是不少同学疑惑的点)。

    答案还是两个字: 安全。但并不是为了防止数据泄密,而是为了防止早期版本的协议中存在的代理缓存污染攻击(proxy cache poisoning attacks)等问题。

    传统Web长连接的技术实现背景

    在现实的Web端产品中,并不是所有的Web客户端都支持长连接的,或者换句话说,在WebSocket协议出来之前,是三种方式去实现WebSocket类似的功能的。

    这三种方式是:

    1)Flash:使用Flash是一种简单的方法。不过很明显的缺点就是Flash并不会安装在所有客户端上,比如iPhone/iPad。

    2)Long-Polling:也就是众所周之的“长轮询”,在过去,这是一种有效的技术,但并没有对消息发送进行优化。虽然我不会把AJAX长轮询当做一种hack技术,但它确实不是一个最优方法;

    3)Comet:在过去,这被称为Web端的“服务器推”技术,相对于传统的 Web 应用, 开发 Comet 应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那么如果单纯地使用WebSocket的话,那些不支持的客户端怎么办呢?难道直接放弃掉?

    当然不是。Guillermo Rauch大神写了socket.io这个库,对WebSocket进行封装,从而让长连接满足所有的场景,不过当然得配合使用对应的客户端代码。

    socket.io将会使用特性检测的方式来决定以websocket/ajax长轮询/flash等方式建立连接。

    那么socket.io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

    我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学习:

        1)socket.io到底有什么新特性?

        2)socket.io是怎么实现特性检测的?

        3)socket.io有哪些坑呢?

        4)socket.io的实际应用是怎样的,需要注意些什么?

    如果有童鞋对上述问题已经清楚,想必就没有往下读的必要了。

    通过前面章节,读者们都知道了WebSocket的功能,那么socket.io相对于WebSocket,在此基础上封装了一些什么新东西呢?

    socket.io其实是有一套封装了websocket的协议,叫做engine.io协议,在此协议上实现了一套底层双向通信的引擎Engine.io。

    而socket.io则是建立在engine.io上的一个应用层框架而已。所以我们研究的重点便是engine.io协议。

    在socket.io的README中提到了其实现的一些新特性(回答了问题一):

        1)可靠性:连接依然可以建立即使应用环境存在: 代理或者负载均衡器 个人防火墙或者反病毒软件;

        2)支持自动连接: 除非特别指定,否则一个断开的客户端会一直重连服务器直到服务器恢复可用状态;

        3)断开连接检测:在Engine.io层实现了一个心跳机制,这样允许客户端和服务器知道什么时候其中的一方不能响应。该功能是通过设置在服务端和客户端的定时器实现的,在连接握手的时候,服务器会主动告知客户端心跳的间隔时间以及超时时间;

        4)二进制的支持:任何序列化的数据结构都可以用来发送;

        5)跨浏览器的支持:该库甚至支持到IE8;

        6)支持复用:为了在应用程序中将创建的关注点隔离开来,Socket.io允许你创建多个namespace,这些namespace拥有单独的通信通道,但将共享相同的底层连接;

        7)支持Room:在每一个namespace下,你可以定义任意数量的通道,我们称之为"房间",你可以加入或者离开房间,甚至广播消息到指定的房间。

    注意:Socket.IO不是WebSocket的实现,虽然 Socket.IO确实在可能的情况下会去使用WebSocket作为一个transport,但是它添加了很多元数据到每一个报文中:报文的类型以及namespace和ack Id。这也是为什么标准WebSocket客户端不能够成功连接上 Socket.IO 服务器,同样一个 Socket.IO 客户端也连接不上标准WebSocket服务器的原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Web端即时通讯技术:WebSocket、socket.io、S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nry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