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真的存在吗?
8月3至8月16,读完克丽斯多福的《亲密关系》,虽然不说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觉悟,但也的确看到了很多实在的话。
一开始是被书中这样的一句话吸引:“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这句话是对一切爱情的概括。初初相爱的时候,不管是PEA还是多巴胺,这些爱情激素使得我们犹如飞蛾扑火,不管不顾,所以也才有“情人眼里出西施”,但是日久天长的相处,白月光成了衣服上沾的饭粒,红玫瑰成了墙上一抹蚊子血,七彩斑斓的爱情渐渐褪色成一幅黑白话。这个时候,要么得过且过,要么分道扬镳。然而不管怎样的爱情,都会让我们得到启示,虽然这种启示不是书中所说的那种“听从灵魂”的启示。不过,也大概因为如此,所以很少有人做到一辈子的“亲密关系”吧。
克里斯多福说,一段感情的开始,是源于归属感和重要性,而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就是在寻找自我。这里似乎矛盾,如果是源于归属感,那么就似乎要依赖别人,如果是寻找自我,那么就是依赖自己,但我想,他是想告诉我们,虽然最初的感情是要想从别人身上找到的归属感,但要想感情走得长久,获得所谓的亲密关系,还是要把握自我,也就是所谓的“灵魂”。
书中告诉我们想要拥有亲密关系,一定要回归到自己本身,自己的快乐不是伴侣的责任,是自己的责任,,权利斗争会让我们越走越远,伴侣的负面反应其实是自己的“隐藏”的一小部分,这听起来是一种伟大的“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然后他又说了,牺牲只是确保自己不被离弃,绕了一个圈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爱——源于归属感和重要性。读起来,颇有种“小心翼翼”呵护的感觉。
但不是所有的感情都需要小心翼翼的。所以作者又告诉了我们“牺牲并不是一种行动,而是一种心态。”确实如此,让我想起了我的一对朋友,双方异地恋。女孩子的工作很辛苦,男孩子劝她离职过去他所在的城市。女孩子很生气:凭什么要我辞职我就辞职,我在这边那么辛苦工作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两个人的未来吗?男孩子也很无辜:让她过去不就是为了更好的照顾她吗?而且分开两地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决定。两个人都觉得自己做出了牺牲,两个人都觉得不快乐,既有罪恶感,又很容易陷入诸如争吵、愤怒这样的权利斗争中。
直到这个时候才会明白书中所说的“让你快乐是自己的责任。你的感觉不是对方的错,完全是自己的责任。”如果是真实诚意的付出,不会觉得心力交瘁,也不会因为得不到感激而愤愤不平,当然也不会为了偿还罪恶感而付出,这样的付出是对所有人都好。而这样的负责,才会给予我们力量,才会有真正选择的权利,才会真正靠近你的伴侣,才会拥有真正快乐的自己。
我读书不甚认真,从这本书中受到的启发也不多,大概最深的一点就是不盲从于爱情,不盲从于对方,始终只有独立的自己,才会有快乐的自己,也只有快乐的自己才会跳出“受害者牢笼”,但是只有自己做到是不够的,伴侣也要做到如此。如果伴侣做不到,我们可能想去控制他,但是控制伴侣的快乐不是我们的责任,所以很多关系止步于灵魂之外。我们所看到的伴侣,其实都是我们灵魂的投射,只有当他当我们都做到百分之百的努力和快乐还有付出,才会看到亲密关系,一如我们从镜子里看到一模一样的自己。50%的努力加上50%的努力并不等于100分的亲密关系,只有100%的付出加上100%的付出才能搭起亲密关系的桥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