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商学院一说起建设目标,都是“国内一流、世界领先、行业最牛、业界黄埔”等等,盲目讲规模、上档次、轻效益,课程陈旧、学不进、用不上等等问题普遍存在,以至于让初心落在出发的原点,灵魂跟不上前行的步伐,这里既有商学院自身的问题,也有参加学习者的问题。当然,还有思想文化多元的时代很多人的“价值迷思”,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有一颗躁动的“利益之心”。
一、赚钱机器——利益来利益往社会责任缺失
据了解,据不完全统计,除西藏、青海等地,其余地区的高校中,平均不到每两所就有一所开办了商学院。办商学院首先是培养人才的需求,其次是管理学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是,如果把商学院当成摇钱树,办成生财之道的场所,盲目扩大规模,变成改善教职员工待遇的一种方式,就会让管理者和教授都变得非常功利,必然也就败坏了商学院的声誉。还谈什么“教育是最有情怀职业、最为高尚的事业”? 一位企业老总表示,“我国内地商学院数量的猛增导致招生门槛降低,让我有种上当的感觉。”
二、凌空蹈虚——理论来理论去实战落地较难
北大博雅·元培商学院智库的一位专家谈到,一些商学院以实操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少,照搬原版教材来体现学术化,与职业资质培养的结合在知名高校商学院尤其欠缺。导致的结果是,从商学院培养出来的学员,学金融的不会看K线图,学会计的不会给企业做账,看CPA还跟预习一样。究其原因,是我们很多商学院的专家教授往往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理论讲起来头头是道,听者则是昏昏欲睡。还有就是拿教学的名义去旅游,基本都是到此一游式的,无实质性内容,有的学员说还不如自驾游呢。尽管心怀对商学院老师的敬重,但很多学员都有一种谨慎的不屑。
三、穿靴戴帽——套用这套用那创新力度不够
在北大博雅·元培EDP的调研中,一名参加总裁班的学员说,现在一些商学院的班次课程,内容雷同、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你讲“区块链”,我也不“掉链”,不分授课对象从事岗位和接受程度,全课件复制同样的课程,不做任何补充提炼升华。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把中国古典文化简单对号运用:比如儒家思想与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商,《道德经》与企业家修为,《如果让秦始皇来管理企业》、《唐太宗的治世与管理》、《读孙子兵法悟将相之道》……,生拉硬扯,境界不高远。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很多人觉得商学院之于自己“伤不起”。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自己的特色课程是商学院打响名片的必备武器,例如,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会计、控制和一般管理蜚声世界。
四、包装炫耀——走动南走动北学习目的多样
某知名商学院招生办负责人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毫不讳言,很多学员来商学院学习,看重的是“同学”这一强大的人脉优势,在这里可随时接触到企业高管、政府官员、亿万富豪等等,和他们成为同学,搭上关系,对将来的发展肯定会很有帮助,会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增加砝码。一些商学院也对部分学员“镀金”、“攀富”的求学心态颇有微词。“一个想靠MBA、EMBA混个高收入,或结个金龟朋友的学员,怎么可能静下心来读好书?”北大博雅•元培商学院的教务主任如此发问。
商学院商业气息的过重,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学科结构不科学合理、课程体系脱离实际、特色专业不够鲜明等等,屡遭社会诟病。很多人在问,如今的商学院怎么了?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种商学院,不少人失去了培训学习的信心,没有了选择的标准,往往是完成任务式、上级指定式的组团学习较多,供需不对路子、学用严重脱节,一些商学院也在追逐利益之路上成为明日黄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