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个月的病假,让我第一次在极其忙碌的生活里体会了一把“悠闲”。但这“悠闲”好似仅是了身,并没了这实在有点精力过剩的“大脑”。为了“逃避”这“苦楚”,我来到了简书“安营扎寨”,重拾文字以打发这百无聊赖的时光,也希冀着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谈天说地。但还没“享受”上,就被不得已的“现实”给“搅黄”了——病假太久,老板、同事担心的厉害,隔三差五就问我何时上班;碍不过情面,我硬是“违心”说自己试试看(实际上身体还弱得很,但又不能直接回了不去,这让我瞬间想起昨天刚刚写过的“说谎”,想来自己终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纠结着,纠结着,我还是硬撑着不太情愿的大脑和不太听话的身体到了许久未踏入的工作岗位。四个小时,本不长的时间,我却“如坐针毡”,并出现了不正常孩子身上会出现的“偏离正轨”的多种行为。而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蒙特梭利教育,和大家主要聊聊其中的一种。
它就是“神游”。你会说,这字面意思理解起来不难吧,我们经常会拿它来形容正在发呆的人:你看,他在“神游”呢!但今天我要说的这个“神游”却不是了这个字面意思。按照蒙特梭利博士解释的,一个人的人格要达到统一,他的心理能量必须在运动中进行实体化(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这个意思)。如若两个因素各自发展,人就被“分裂”了。而当这些心理能力失去了根基而毫无目的的漫游时(找不到可以工作的对象),就会产生“偏离正轨”的现象。而“神游”就是这“偏离正轨”现象的初级表现。
“神游”在孩子身上,表现之一就是坐立不安到处乱动。他们看起来活力十足、难以自制,但却毫无目的。因为他们的精力被分散在多种事物上,并不能集中于一个对象上。针对这样的“多动儿”,我们成人通常会咬牙切齿的厉声吼孩子:“你能不能安静会,不要再跑了,专心坐下来干……不然我……”但通常是,这样的说教和惩罚并不起作用。原因是我们的这些行为并不能帮助他真正将心理能量集中于一个对象上,使其不再“分裂”。
表现之二就是爱幻想,看似很有想象力。例如在观察积木造型时,孩子会发挥奇思妙想,将其描述的有模有样。通常,我们成人会很喜欢这样的孩子,并会称赞其有创造力。为了“帮助”他们,我们甚至还会买来更多的玩具,并为自己的“慷慨”和“理解”(成人认为玩玩具是孩子的天性和自由)自豪。但不久,成人会发现这些玩具遭到了孩子的厌倦。而这时,我们除了抱怨孩子的“喜新厌旧”,并未曾想过其实这些玩具才是让孩子产生幻想的“罪魁祸首”,是他们未能提供与现实相关的真实并富有建设性的环境,让孩子能够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理智的全神贯注。
如果说以上方法都是错误的,那孩子遇到“神游”,到底能不能治愈?应该怎么治愈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比拟找到答案。如果一个人从一个地方逃离,是因为他在那里没有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如果那个地方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相信他还是可以随时回去的。所以,只要我们为其提供感兴趣的教具,让他能够专注于一物,他的“神游”就会不治而愈。到那时,他不仅会赞美一切事物,而且会真正的热爱它,并通过学习将幻想的一切变成实物,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
如孩子一样,我今天的4个小时就让这“神游”给彻彻底底的“包围”了。因为毫无目的,我不但心浮气躁,没有了工作效率,还丢了如现在全神贯注带给我的平静和满意。想想,如果我们的每时每刻都没有了“神游”,而是专注于当下的每时每刻,那岂不就是能创造“玩好也学好”的天才境界?那岂不是就能轻松学会大家一直难以实现的“自律”?因为专注而热爱,因为喜欢而创造,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没有了“神游”的心理规律!
你今天“神游”了吗?和它说“拜拜”的结果那叫一个了得!一起试试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