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评价体系与动力源泉

评价体系与动力源泉

作者: 黄星七年 | 来源:发表于2017-09-28 13:06 被阅读23次

    我猜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你恋爱了,跟家人朋友分享这个消息。他们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对方是干嘛的?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恋爱最重要的不是两个人的感受吗,性格、脾气、人品,这些明显是更重要的因素啊。为什么这些都不问,先问身份?

    而且这个问题还是有参考答案的。

    对方如果刚好是个公务员或者医生教师之类的,那就最好。

    如果是在某个企业或者小单位工作,也可以,最起码也是有组织的人。

    如果对方是自由职业或者无业,那坏了,还没见面印象分已经没了。

    我身边就有很多长辈,孩子刚毕业就求爷爷告奶奶,给孩子在体制内某得一个差事,就是为了孩子找对象的时候好听。哪怕是去某个单位当个临时工,工资还不如家里保姆多,哪怕明知道孩子“混”几年还要离开,也要花钱求人塞进去。

    在这些人看来,身份才是最重要的,甚至比一个人的内在还要重要。所以结婚不是嫁给某个人,是嫁给某种身份。

    这让我想到中国古代郑人买履的故事。我们看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这个郑人好傻啊,买鞋的时候不相信自己的脚,只相信家里的尺子。可现在婚恋市场上的故事,不是一样吗?

    两者都过度依赖外部评价体系。

    外部评价体系是指通过外界的反馈对人或事进行评价。

    最初,我们使用外部评价体系来评价他人。通过一个人的身份、地位、金钱、影响力等等来评价这个人。

    但是慢慢的,我们自己也会受外部评价体系的影响,甚至用外部评价体系来定义自己,犯下郑人买履的错误。

    你说怎么可能,我怎么会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还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判断?

    真相是,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依赖外部评价体系。

    比如,你工作数年,原地踏步,你某天加完班半夜回到家,会不会感觉自己很失败,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你第二天到公司,老板说要给你升职加薪,你会不会瞬间又满血复活觉得自己才高八斗英明神武?

    又比如,你头天买的股票暴跌,你觉得自己蠢透了,结果第二天它又涨停,你又觉得自己是“股神”了?

    ……

    其实你还是你,不会睡一觉就变得更聪明,但你的心就是忍不住受这些“身外物”影响。

    我们的社会也更多的依赖于外部评价体系。

    因为我们奉行的是集体(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虽然认可个人价值,但是认为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价值要放在集体中才会发挥最大的效用。

    所以我们对个人价值评判的标准更多的是对集体(社会)的贡献,而不是这个人本身。

    所以婚恋市场上当别人问,他是干嘛的?表明上问的是社交身份,其实问的是,对“我”有没有用。真正关心的,是这个人会不会为“我”带来价值。(这个“我”不一定代表提问者本人,也可以代表整个亲友圈,甚至整个集体、社会。)

    当你带着自豪回答,他是一个有社会身份的人,或者你本人就是那个人,你在努力强化自己的社会身份的时候,你其实表达的是:我是一个对“你”有用的人,我不是一个和“你”无关的人。(这里的“你”也是指包含你在内的集体、社会。)

    再比如,越是封闭的地方,官员的地位越高,而有钱人的地位越低。

    因为在封闭的地方,官员本人虽然达不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他的整个社交圈可以通过他获得更大的外部效益,从而达到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官员本人相当于是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大家,所以在社交圈中的地位就比较高。

    而有钱人是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亲友很难享受到更多外部效益,自然地位相对比较低。

    有钱人似乎也觉得自己一个人赚钱对社交圈的贡献太少了,和亲友在一起的时候就理所当然的买单,希望借此提高一下地位。

    而在更开放和公平的地方,比如北上广深,或者南方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情况又会发生变化,有钱人的地位似乎比官员还要高一点。

    网上有很多温州老板训斥小孩没出息将来只能当公务员的段子,也说明了这个现象。

    因为越公平的地方,官员创造的外部效益越有限,官员的地位就会降低。

    而越开放的地方,资本(钱)掌握的话语权就越大,所以在这些地方有钱人的地位会上升。

    我们常常听说很多人得意时门庭若市,一朝失意瞬间无人问津,觉得人情淡薄。

    其实不是人情淡薄,而是我们的社会采用的是外部评价体系,根据人的身份、地位、金钱等等外部标签来评判人。

    采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不仅评判他人和自己的标准来自外界,自己做事的动力也来自外界:不断努力追求外界的认可,更高的工资,更高的职位,更高的评价……

    但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不确定因素:外部反馈。

    如果外部给予正向反馈,就会更加努力形成正向循环。

    如果外部给予的是负面反馈或者得不到外部的反馈,行动就会因缺乏动力而终止。

    比如上班,如果是为了升职加薪,那不升职不加薪这种人就会开始混日子。

    和外部评价体系相对的,是内部评价体系。

    内部评价体系是指对不在乎外界反馈,评判的标准更多来自主观感受,做事情的动力来自于内心。

    比如同样是婚恋的问题,在西方的影视剧里常常这样表现:

    孩子要结婚了,跟家人分享这个消息,家人首先会问:你爱他吗?

    一般孩子会回答,是的,我爱他。他是一个……样的人。

    然后会用一堆形容词来形容这个人的性格,而不会像我们一样用一个名词来表明这个人的身份。

    这说明,问话的人,是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关心这段关系,而不是站在“我”(集体、社会)的角度去评判这段关系。

    而回答的人,判断的标准也是纯粹的基于对方的性格特点,带给我的感受,而不是他的某种身份或可能的外部价值。

    因为西方奉行的是自由主义的价值观。自由主义者高度重视个人感受和个人价值体现。认为个人高于集体,当个人感受和集体主义发生冲突的时候,集体让步于个人。当每个人的价值都完全体现以后,溢出的外部效益才是集体的价值。

    所以西方拍很多个人英雄主义的大片,会从一个普通士兵的角度评价一场战争,会在得知孩子要结婚后先问:你爱他吗?

    (PS:我不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月亮就比中国的圆。你当然可以举出反例说国外也有很多基于身份的社交关系,我也可以举出更多的正反双方的例子。那就没意思了。个例不具有代表性,我所讨论的是普遍大概率的一般情况。)

    采用内部评价体系做事的人,动力更多的来自于内部的自我驱动而非外界的反馈。

    体现在工作中,就是发自内心的觉得自己的工作充满乐趣且意义重大,热爱这份工作,这份热爱提供的动力就足以让人坚持下去,甚至都不用坚持这个词,是不给钱都要做这件事,不做不行。

    比如写作这件事,如果你采用的是内部评价体系,你就会把写作当成你一个人的事。整理自己的思考,记录自己的人生。写出来就是结果。没人看也要写,有人看是惊喜。

    而如果你是一个依赖外部评价体系的作者,通过别人的阅读点评转发才能获得成就感,获得继续写下去的动力。那如果持续一段时间没有人看可能你就坚持不下去,就不写了。或者坚持写下去,你就会把写作的重心放在读者身上。读者喜欢看什么,你就写什么。

    那你很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标题党,可以获得大量的流量,但同时付出的代价是,你只能继续迎合读者的审美和趣味,再也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关于外部评价体系和内部评价体系,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举了一个很棒的示例,分享给大家:

    最后我想说,我们不能脱离外部评价体系,但是我们要时刻警惕不要被外部评价体系绑架而忽略了内在评价体系。过度依赖外部评价体系相当于把自己人生的钥匙交给外界,是一件不确定性太高的事。我们要把钥匙紧紧握在自己手里,更多的依赖内部评价体系,因为只有内在评价体系才会为你找到你人生的意义,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评价体系与动力源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bm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