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礼庭训(三)

诗礼庭训(三)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4-04-15 08:24 被阅读0次

    ——《论语·季氏篇》学习之16·13--3

    【原文】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白话】(孔子)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啊。’父亲说:‘不学《诗》,没法说话。’我退下去就学《诗》。又一天,父亲又独自站立在那里,我从中庭快步过去。父亲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啊。’父亲说:‘不学礼,无法立身处世。’我退下去就学礼。我听到了这两个教诲。”

    【思考之五】学习礼有什么好处?不学礼有什么害处?

    什么是礼?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也是国家、社会中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规范。清末礼学家曹元弼说:“天道至教,圣人至德,着在六经。六经同归,其指在礼。”天道至教、圣人至德都在六经里面,而六经共同落实的地方就在礼上。“《易》,礼象也;《书》,礼政也;《诗》《乐》,礼情也;《春秋》,礼法也;《孝经》,礼之本也;而《论语》《孟子》是礼之微言大义。”《易经》《尚书》《诗经》《春秋》《论语》《孟子》《孝经》都是在讲一个字——“礼”。孔子教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排在第一位,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论语》中到礼的篇章达43章,礼字出现76次。可见,“礼”是儒家的思想核心。

    《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的作用就是楷定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判断对错,解决疑惑,分辨事物的相同和差异,明确事情的是非曲直。所以,《论语·学而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就在于让人们可以和睦相处、和谐协作。

    《礼记·曲礼上》还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所以圣人作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有礼无礼就是“人兽之别”。

    《礼记·曲礼还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学习做官,学习知识也要事奉老师,如果没有礼,人和人就不能互相亲密了。礼就是圣人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因人性所固有而利导之,使尊卑、贵贱、长幼、亲疏、外内,合敬同爱,以相生相养相保,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样去协乎天地之性。“礼者,理也”,讲的就是这个“理”。

    礼的本质是敬,《曲礼·曲礼开篇就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朱子解释“毋不敬,是统言主宰处。俨若思,敬者之貌。安定辞,敬者之言。安民,敬者之效”。依礼起行的人首先要保持“敬”的心态,最后能达到安民的功效。以“毋不敬”开篇就说明人们在日常实践中最容易失“敬”。《曲礼》第二句“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就是说如果没有恭敬,人就会滑落到这些领域:“敖长、欲纵、志满、乐极”,沾上这些毛病,就万事堕坏,日用动静就都会产生偏失,更谈不上能致思穷理了!

    所以,学“礼”就是学一套管辖自我行为的信念。学礼就是从信念中定制自己的行为准则,由此建立生活和道德的秩序。

    反之,一个人如果不学习礼,就不能懂礼;不懂礼,就不能和他人相处时把握好远近亲疏的边界;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就不能判断,产生种种的疑惑也不能解决;搞不清楚遭遇到的种种事情的差别,更不能清楚分辨事情的是非对错,如此这般,还怎么能和他人和睦相处、和谐协作呢,又怎么能立身处世呢?

    【思考之六】礼和仁德有什么关系?

    《论语·泰伯篇》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恭敬、谨慎、勇敢、直率都是美德,是仁德的重要内容,但如果不适度就会出问题。你对别人很恭敬,但是过了度,就会徒劳劳倦,别人也感受不到你的恭敬;谨慎如果不适度,就会像是退缩、胆怯;勇敢如果不适度,就容易作乱;耿直不能节制也会伤人。这是说所有的行为表达,如果考虑到美好恰当都要用礼来进行调适。

    《为政篇》孔子说:“道之以z,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z令刑法管理人,老百姓虽不会犯罪,但没有羞耻心,只要避免了处罚还会做坏事。而用道德礼仪引导人,会让人发自内心的想做好事,一旦做了不好的事情,会有羞耻感。一个有德守礼的人,他自我行为的要求是远远高于法律底线的要求的。所以,学“礼”就是学一套管辖自我行为的信念。学礼就是从信念中定制自己的行为准则,由此建立生活和道德的秩序。

    《卫灵公篇》孔子还说“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一个在上位的人,靠聪明才智得到了位置,用仁德能保持它,也能以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但不能按照礼来动员百姓,也是不完善的。

    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八佾篇》孔子讲“人而不仁,如礼何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礼对他又有什么用呢?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争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礼是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

    同时,礼不单单是外在的行为规范,还是践行仁德的下手处。《颜渊篇》颜渊问仁,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具体的下手处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以不学礼、不懂礼、不依照礼来说话办事,就不能真实地践行仁德,就不能成为君子、利益他人,也不可能获得人生的喜悦和丰盈。

    当我们克制自己从非礼状态进入到礼仪中,便会体认到礼的兴发和节制,内心的意义感开始明显,日常生活的结构与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真正得到敞开。“约之以礼”才会让我们获得真正的理性生命的自由,才可以从自己温文尔雅的行为中感受到自己对自身鄙俗的超越,感受到自己与“仁”的靠近。立于礼,就是让我们从对礼的遵从中不断接近“仁”,从一系列规范行为中完成从“不仁”向“仁”的建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礼庭训(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dr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