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专栏5-3《四个策略教你如何在不确定时代,过零库存人生》读后反思
一、内容
如何更好地通过操作断舍离练习,提高自己的清零能力?
1.明确一个观念,清理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现在的”“自己”。
其实,断舍离的原理非常简单: “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以现在而不是过去或者遥远的未来”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2.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单点突破。
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减少、分类、收纳”。减少是第一步要做的,一切从扔东西开始。让喜欢书的人扔书,估计得一本一本地犹豫、权衡,根本进行不下去。
3.更好更聪明的舍弃。
有3个小技巧帮助你更好的舍弃。
第一是利用网络APP转手。比如说闲鱼就是不错的方式,你不想要的东西,可以很方便地卖给需要的人。很多东西对别人比对你更有价值,卖不是为了赚钱,是一种选择更好主人的手段。
第二是举办清理人生的聚会。邀请3-5个朋友一起清理大会,收集物资,开一个小聚会,邀请朋友一起来参与。既可以传递理念,也可以增进感情,人和物各得其所。
第三是每天扔一件东西。你可以强迫自己每天必须丢掉或送掉1个小东西,至少坚持7天。相信我,刚开始你可能会觉得难,舍不得,到后边你会越送越爽。因为随着家中物品的减少,那些和物品一起堵在潜意识里的东西将被清除,最终将“诱发难以言喻的美妙感”。
4.最后,通过总量限制和“每次主义”,从源头上防止物品泛滥。
商业中有一个说法,叫做“不良库存=负债”。做到极致就是零库存,沃尔玛就是零库存的高手,货架上的每个商品,都会在差不多卖完的时候及时补充,节省了大量入库、管理、出库的费用,所以货品最便宜。
总量限制和“每次主义”的意思是——降低你的人生库存量,每次都只在必需的时候才购入这次所必需的物品。 而且要求总体数量(库存)保持不变,一次买入的正好替换掉用过的,这样从源头上控制物品的数量。
清理的过程,就是要遏制人类那种不知不觉、在新石器时代养成的与物品打交道的本能反应。正如吴伯凡老师在他的专栏里提到的——这种本能在今天这个不确定、多变化、高速成长和去物质化的年代,就好像穿着盔甲的人,根本跑不起来。
与其说你在清理物品,不如说在清理自己——让你进入一种自动自发,利用物品又不会执迷的境界。
二、联想
今年参加行动派讲座的时候,近藤麻理惠提出的正确的整理方法有五个步骤,一是想象理想的生活,必须要有明确的想过的生活的样子,才可能有转变的方向;二是选出怦然心动的东西,丢弃不要的东西;三是把握物品的整体数量,不留多余的物品;四是固定物品的位置,给每个物品一个“家”;五是使用后物归原位,养成良好习惯。
三、思考
1、今天清理了冰箱,把放太久的水果和蔬菜、配菜扔掉了;也清理了手机app,去掉一些可能会用其实从来不用的app;另外下载了闲鱼,但是感觉在还没有卖掉东西之前,可能会成为另一个淘宝,还是删除了。
2、近藤麻理惠会提倡整理要一次性彻底搞定,慢慢来很容易打回原形,我今年有彻底整理几次,每次都比之前有很好的改善,不过平时不注意又会打回原形。这个星期小小整理一下,年底前还是要彻底再整理一次。
3、(1)断舍离对我最有提升的就是购物理念,现在我已经在限制购入量了,只买对的,不买便宜的,每次买东西前想想清理的时候的心情,就可以大幅减少冲动购物,而且买东西也越来越以“心动”而不是“折扣”为标准,用自己喜欢的碗盛饭,用自己喜欢的笔写字,用自己喜欢的电脑码字,感觉都很好。(2)还有我的工作桌面也收拾得很好,以前桌面总是一堆东西,未完成的工作全部堆在桌面,现在会把桌面清理,只有当下正在做的事才出现的桌面上,没做完的用一个盒子装起来,电脑桌面也预留一个待办文件夹,做完的事及时存档,不要的及时销毁,桌面太干净以至于我的隔壁桌同事很顺手会把东西放我桌面,觉得“太空了”。(3)我还断舍离了我的习惯,今年每隔一段时间就开始培养一个习惯,以至于后来每天固定的习惯太多,近期我筛选出一些觉得目前确实想坚持的习惯,例如专栏反思,情绪反思,晨间日记,然后将一些一般重要的习惯调整为交替完成,例如用于放松的冥想、瑜伽、运动,还有一些原定培养的习惯也暂时取消,例如早起,静心等等。
四、行动
1、年底前彻底整理一次,书、衣橱、厨房、文件、小物品、纪念品、照片等等。
2、归位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养成,下一步强化这一步。
3、可以再想想理想的家是什么样子的,提升生活空间品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