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厦九九
01.
最近搬了新家,重新回归职场,为了照顾宝宝,婆婆过来跟我们住,家庭生活从“2+1”变成“3+1”,为了家庭和谐配合有序,在相处一阵之后,我们开了次家庭会议,主要是提出各自的需求,以便互相协调配合。
期间,婆婆对个别行为习惯做了提议,要求共同遵守。我听了很不高兴,因为明显是在针对我,下意识就反驳,但其实遵守起来也只是举手之劳,并且让对方做家务更方便。
其实我心里也认同,但嘴上就是不服。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毛病,一旦在某个问题上遇到不同意见,虽然对方的意见也有道理,但就是不自觉地找理由反驳,有明显的抵触情绪。
为什么?因为我们把不同意见视为对自己的冒犯,因为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受到了挑战和威胁,觉得面子上过不去。
当我们还是婴孩时,我们学习走路、说话、做事,跌倒了、说错了、做错了,不会觉得丢脸。后来,我们懂得越来越多,反而怕这怕那,止步不前,还固执己见。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变了。
当我们觉得自己被冒犯,自己的意见不被认同,就感觉自己这个人被否定了。事实上,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观点并不等同于我们,我们的行为和观点是可以被否定、被优化的,我们的观点和行为并不能代表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本质。
但大多数时候我们把这两者等同起来,为了维护自身良好的想象和对自我的认可,变得敏感、富有攻击,难以接受他人意见,变得谨慎胆怯、不敢尝试、害怕暴露真实的自我。而这些恰恰是自我成长最大的畔脚石。
02.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在《终身成长》中将人分为两种思维——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最本质的含义是,他相信自己的才能和水平是不变的。这会引发很多连锁反应,文章开头我对于不同意见的反应就是其一——爱生气,把不同意见视为对自己的冒犯,尤其是领导对员工之间。
另外最常见的就是急于证明自己。向自己的父亲、母亲、失恋的恋人、周围的人证明。此外,易挫败,讲排场。
而成长型思维则认为自己的基本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这类人不怕丢脸,说错了没关系,我在学习,做错了没关系,我在成长。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有大局观,他们能够不断向前看。
这两种思维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同样经历了特别糟糕的一天,固定型思维的人会认为自己今天水逆、倒霉,负面情绪很重,自暴自弃。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会从这天经历各种事件中找到成长和学习的机会,看到好的一面。最典型的是你如何看待努力和失败。
03.
如何看待努力?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努力是一件丢脸的事。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智商基本上是固定的(天生的),后天的努力其实基本没有太大的意义。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总是为自己找借口,我天生就很笨,能力不强,失败也意料之中的事。他们往往很关注当前自己的表现,常常害怕自己表现不好而直接放弃。
因为他们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做了什么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形象担心特别多,这就是是典型的固定思维。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认为不管在哪一方面,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改善。所以他们更关注将来的结果,更关当前努力的过程,即使当前的表现不佳也不妨碍他继续努力。
许三多
固定型思维认为聪明是天生的。而成长型思维认为聪明是可以改变的,努力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努力怎么会丢脸呢?
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可以走得更远,哪怕起点很低。因为他足够开放,心态足够好,没有偶像包袱,能放开手脚去学习去吸收去表现,从中获得更多。
04.
如何看待失败?
失败只是一件事,而不是一种身份。你失败了,并不代表你就是失败者,而是你对失败的反应决定了你是不是失败者。
在纳德拉让微软如何重新崛起的案例中,讲到的一个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故事。印象特别的深刻……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倾向于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做事,他们习惯于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的滴水不漏,堪称完美,被人称赞。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倾向于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对自己的能力发出更高级别的挑战,或许他们会挑战失败,但是他们不会气馁,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发起冲锋,直到胜利。
真正的聪明并不是保持当下的完美,而是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完美。真正的聪明要的不是当下的成功,而是不间断的成长。
成长性思维更开放,谦逊,包容……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
05.
拥有成长型思维,你才能真正真长,成为更好的人。值得庆幸的是,每个人既有固定型思维,又有成长型思维,这就是人的一体两面。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我们的成长型思维,就像锻炼肌肉一样。
人们常常认为“天赋”就是能力本身。然而,浇灌这些天赋的,是不断的、无休止的好奇心以及对挑战的探寻。
养成一种思维习惯,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改变是困难和痛苦的,需要反反复复和自己的局限、脆弱、恐惧,以及未知作斗争。但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也许艰难,却从未有人说过不值得。何况,你我都是最自己有要求的人,不是吗?
在另一本书《终身成长: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中,黄征宇深刻认识到,真正的终身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外部的知识,而首先必须从认识自己开始,只有真正认识自己,认识了自己的故事,才能改变自己的故事,才有机会真正去改变自己。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无论什么年纪,永远不要放弃成长。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