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59
-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60
-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70
-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64
-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66
-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65
-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67
-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68
-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69
-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27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196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注解:
阳明病,是应该多汗的,如果没有汗,只是觉得像虫在皮肤里面钻,这是因为能量到了皮肤下不能出表。条文中说这是因为久虚,那就还是津液虚。这种情况怎么治疗呢?前面学过,有汗桂枝汤,无汗麻黄汤,汗在皮肤下而身痒是麻黄桂枝各半汤。本条的情况可用阳明病的方子和麻黄桂枝各半汤合用。
原文:
197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注解:
“阳明病,无汗”,说明体表有闭阻,不能将热排出来,只能从小便来排热,所以小便利。再过两三日,“呕而咳”,呕说明胃弱了,咳说明肺气也开始闭阻。“手足厥”是闭阻更严重了,气血不到四肢末端,手足冰冷,称之为“厥”。只要有里外循环的闭阻,不管热证还是寒证都可能发生“厥”。这样必定会头痛,因为邪热闭在了里面,只能上冲于头。照这些证来看,有可能走到少阳了,少阳和阳明的合病。少阳证的本质就是胃弱了,里外上下不交通。如果没有呕,咳,厥的反应,说明没有那么闭阻,头就不会痛。
原文:
198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注解:
阳明病有一种情况只是头眩而不恶寒。只言不恶寒,而不是说怕热,说明热不重。“故能食而咳”,能食说明胃有热,咳说明热闭于肺,这样就会咽痛。要是不咳,说明肺气不闭阻,咽喉也就不会痛。
咽痛这个证是第一次出现。有了前面人体的概念,这些证其实都很好理解。人体哪里有邪气,气血就往哪里走去排邪,气血壅塞于一处,与邪相抗,就会发生肿和痛的反应。那为什么肺有闭阻,却是咽喉痛呢?因为肺里神经分布较少,而咽喉部神经分布较多。任何事情不是孤立的,人体的反应也不可能只局限于一处,咽喉有炎症,肺里一定也是有问题的;肺里有问题,脾胃等相关脏器也可能有问题,人体的循环也可能会有问题。真正的中医看人体必须要有这样的全局观。
原文:
199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侬者。身必发黄。
注解:
阳明病,没有汗,也没有小便,热量排不出来,心里就会郁烦,身体会发黄疸。
人体排邪气无非就是这几个主要的途径,汗,吐,大小便。吐法现在用得少了,其实是很管用的。有些人用心理疗法给人治病,病人心结打开了以后,最常见的反应就是吐,甚至连续十余日都会呕吐,呕吐完病也就会好转。
原文:
200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注解:
阳明病,误用火疗发汗,汗没有出来,只有额上微汗,小便不利了,这是会发黄疸的。瘀热在里了。
原文:
201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注解:
阳明病而又脉浮,说明兼有表证;脉紧说明有阻滞,发潮热,里有瘀阻。如果只是脉浮,没有脉紧,则会盗汗。盗汗是晚上睡着了就出汗,醒来不出汗。睡着了,气血消耗少了,能量足了就出汗;醒着气血消耗了,就不出汗了,说明还是气血虚。
原文:
202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注解:
阳明病是里有积滞,如果脾胃功能弱,里面并没有那么热,而且还有里饮呢,这时病人虽然觉得口燥,但不会想把水喝下去。那为什么又一定会出鼻血呢?因为脾胃功能弱,津液必虚;津液虚,就只能靠动血来祛邪。但这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古人的“必”字,未必是今天“必然”的意思,这一点在《伤寒论》里体现得很明显。虚证的瘀血证,也常有这种唇口干燥又不欲饮的情况,道理是一样,无非是食瘀还是血瘀的区别。
原文:
203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注解:
阳明病,是会自汗出的,这时候应该攻里之积滞,自然就会汗止。如果医生再去发汗,于是发烦,病没有解决,这是因为里面有大便硬结,亡了津液,胃中干燥造成的大便硬。
这时候应该问小便的次数,如果原来白天三四次,今天变成两次,那大便不久就会畅通了。如果小便多,肠胃中的津液自然少;现在小便少了,津液归入肠胃,大便自然就会通了。
原文:
204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注解:
呕多,言下之意呕的反应比肠道的反应更大,虽然有阳明病,也不可以攻下,因为人体这个时候是选择用呕的方式来解病,若用药也只能顺势而为,自上解病。这是《伤寒论》的核心思想,药物不是治病的,药物是帮助人体治病的,只能协助人体,不可越过人体,更不可逆着人体之作为行事。
原文:
205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逐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注解:
这其实是回到上一章结胸的范畴了。心下硬满有可攻有不可攻,可以参看第128至133条。攻下后,如果腹泻不止会有死亡的可能,这是不应该攻而去攻了,伤了元气,破坏了人体自我协调的能力了;如果腹泻很快自己止住了,这是邪去而腹泻自止,说明攻对了,病就会好。
原文:
206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注解:
这一条又在用具体现象讲表里病的治疗顺序。面红,发热,这是有表证,就算有阳明病,也不可贸然攻里,因为要先表后里。面色黄,小便不利呢,那是有黄疸,言下之意攻也要慎重,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利小便。
原文:
207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着,可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 二两(炙) 芒硝 半升 大黄 四两(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注解:
阳明病,“不吐”,说明没有少阳证,不在大柴胡汤范畴;“不下”,没有腹泻。只是心烦,这里的心烦是指里有热的心烦。单凭一个心烦可以确定是里有热的阳明病吗?当然不能,必定还要有阳明病的脉和证,行文上不重复而已。读古籍我们不仅要学会读已有的文字,还要学会读略去的文字。
调胃承气汤,比大小承气汤多了炙甘草,且去了枳实,厚朴。炙甘草有补的作用,严重的热实之证实不适宜的,这里没那么热,没那么实,还有点胃虚,就可以用了。
大黄这里用的是四两,也就是六十多克,注解里有洗也有切,说明是生品,生品晒干重量药减轻很多,常规来讲三斤鲜药材晒一斤左右的干药材。这里还有三升煮成一升,大约是三十分钟的煎煮时间,不是现在习惯的后下,只煎几分钟。大黄里面有两种成分,主要是泻下的成分,久煮则兼有收敛的成分。酒洗能减缓泻下之力,也能让药效更走下焦。所以认识经方用药的剂量一定要考证清楚,不能一看剂量大就认为不合理。
《伤寒论》部分药物剂量换算备注:
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24铢=15.625克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半夏一升=130克
吴茱萸,五味子一升=50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约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