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杂言古风(下)
讲师:杨强老师(雪窗先生)
2013年 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第11届“青春诗会”,获第二届“谭克平青年诗词奖”。
2015年 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中央网络电视台主办,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承办的“新春诗词歌赋征集活动”一等奖。
第三届“国诗大赛”诗部榜眼、词部进士。
2016年,首届“海岳杯”诗词大赛诗部行卷第一、词部决赛第三。
著有《雪窗先生诗稿》
李白有一首短篇杂言古风,叫《古有所思行》,写得很奇特,我们看内容:
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东隅。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壶。长鲸喷涌不可涉,抚心茫茫泪如珠。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
因为汉乐府有一首《有所思》,开头说:“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这是直接点题的写法,很古直。
而李白这首也是开篇点题,跟之前的《灞陵行送别》,开端是一样。“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东隅”,我思念一位仙人,他在碧海的东边。
这开头第一句共十一字。凡是超过七字的句子,就属于长句了。
像之前那个“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属于九字句。这种长句有何好处呢?长句字多,一气呵成,会显得特别有气势,有爆发力。另一方面,它适合表达那种激越、慷慨、跳荡的情感,很能激荡人心。
像杜甫有一首《短歌行赠王郎司直》,写道: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开头连用两个十一字句,音节急促,情感喷发而出,气势很强烈,让人感觉突兀横绝,叹为观止。
李白还写过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有两句说:“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用两个七字句缓冲一下,而后突然来四个长句:
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
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情感激烈跳荡,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为之一块,最后再来两个七字句,舒缓一下:“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戛然而止,让人感觉韵味悠长。
所以,这种长句用好了,会特别有感染力。
但这种长句一定要少用,为什么?
首先,你得对节奏的把握很强才能去用。有的人对节奏把握不强,像杜甫的两句:“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他甚至不知道如何断句去读,读都读不连贯,那要先培养把握语言节奏的能力。
其次,用这种长句结合情感表达才行,不能随便用。
第三,长句过于奔放,语言功力不足的话,会写得极其粗疏、狂放,结果精雅不足,内蕴不足。
而且即便语言功底很足,也只能在诗里少量出现,多了势必发泄太过,不能曲折、收敛。
所以,你看杜甫、李白,也只是偶尔点缀出现,没有占据太多篇幅。
你看李白这首就是,第一句是长句。后面就转为五字句、七字句:“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壶。”那海上寒冷,天风猛烈,涌起的波涛像山一样壮烈,传说中的蓬莱仙山就在白波之间。
这是刻画仙人所在的环境。
“长鲸喷涌不可涉,抚心茫茫泪如珠”,那里有非常凶恶的长鲸,喷涌出巨浪,让人无法渡过。
而作者又十分思念这位仙人,想去寻觅他(或她),但又不能去,故而抚胸太息,泪落如珠。
李白的诗,有时候会有一些重复的比喻或意象,比如“白波如山”的说法,他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写道:“白波九道流雪山。”而“长鲸喷涌”的意象,他在《公无渡河》里说:“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既然李白不可寻觅仙人,只能寄希望于传递书信了。
“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有从西边昆仑飞来的青鸟,向东飞去,作者希望能委托它寄一封书信给麻姑仙女。全诗至此,戛然而止。
这首类似于游仙诗,至于作者要表达什么含义,我们可以进行推测。
也许,作者所追求的仙人乃是象征自己心中的理想,表达出自己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寻,但在追求的过程会有重重阻碍,尽管自己十分努力,仍然希望渺茫,他可能是想表达这种无可奈何的感觉。
另外李白一直有求仙问道的倾向,甚至相信长生之术,也许这首诗就是写作者对神仙的想往,也未可知。
还有此诗在最后提到麻姑仙女,作者希望信使青鸟能够寄信给麻姑,说明作者所思之仙人正是麻姑。
而麻姑在神话传说中或者古诗词中,象征着什么呢?关于麻姑,最有名的典故就是“沧海桑田”。
葛洪《神仙传·麻姑》记载:“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李商隐在《海上》一诗里写道:“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麻姑是神仙世界里长生不老的人物,以她的眼光看待人世,感觉人世间沧海桑田的巨变恍如一瞬。
李白写这首诗,也许是感慨生命短暂,时光流逝得太快,因此对于神仙世界的长生或永久,有一种强烈的想往。
然而,现实又不可能通往那样的世界,故而“抚心茫茫泪如珠”。但他又不甘心,所以寄希望于青鸟传信给麻姑。
对于生命意识的悲慨,是很强烈的。当然,李白也没有指明。因为这种浪漫主义诗篇,在表达上会有这种歧义或模糊地指向,具体内涵都是由读者见仁见智,自己品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