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等孩子长大了,跟自己自然就亲密了。
但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到三岁才能形成客体稳定性与情感稳定性。
客体稳定的概念,在良好的养育坏境下,孩子一岁半即可形成。
而情感稳定的概念,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要到三岁才能形成。
也就是说,只有在形成这两个概念后,孩子才能承受与妈妈的长时间分离,否则孩子会将短暂的分离视为永远的被抛弃。
而这里的长时间,指的是两个星期以上的时间。
看到这里,其实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身边有太多的朋友,更喜欢呆在学校,或者工作在外,跟父母的关系都不太亲密,多半都是因为幼年时期缺少父母的陪伴,跟父母没有建立好情感依赖关系。
记得曾在知乎上看过一位网友@离路分享的故事。
她从2岁起就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一直工作在外,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时间回家探望她。
等她7岁要上小学时,父母才把她接到了身边。
但是正因为从小跟父母的分离,使得她养成了遇到什么事情不会找别人帮忙,甚至也不会跟父母说,能自己解决都自己解决的习惯。
对于同寝室的同学经常与父母通电话,甚至一通电话能打1个小时之久,她都感觉很奇怪。
因为她和父母的电话除了日常的问候,基本无话可说,更多的时候都是母亲说着,自己听着。
她说,最大的感觉就是,和父母怎么也亲密不起来,仿佛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心理学家说,孩子幼年时期,是父母和孩子建立亲子关系的重要时期。
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很难再让孩子和父母变得亲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