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美妈
来源丨美妈讲绘本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俗语是有道理的。
其实父母和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限”的,尤其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小时候不舍得管,青春期不敢管,长大了就管不了了,这是很多家庭教育的现状。
因为,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最重要的就是童年早期,越大就越难纠正,甚至一些坏习惯会伴随他一生。
事实上,孩子的头三年对他的人生至关重要,不管是在免疫系统的发展完善方面,还是在智商和情商的全面发展、人格的健全发展方面,毫不夸张的说每一天对于幼儿来说都是很重要。
“三岁看大”,从心理学上讲,正说的是能从一个孩子3岁之前的行为来推断他未来的发展趋势。
那么,孩子三岁以前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遵循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
注意3岁前的敏感期
所谓的敏感期是指: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
有依恋敏感期、口腔敏感期、语言敏感期、肌肤触摸敏感期、执拗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等。
在孩子敏感期内出现的一些在大人眼里“不正常”的行为,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应着自然生长规律产生的。
有时候,家长把这类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反而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口腔敏感期
出生不久到1岁多,很多宝宝会出现爱吮吸手指,或者把身边拿得到的东西塞嘴里的习惯。因为这是他们的口腔敏感期,他们通过口腔来探索未知的世界。
这个时候一味顽固地去阻止,可能会给他留下心理隐患。
有些孩子入学后,还改不掉咬手指、甚至发展成吐口水等不良习惯,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
家长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
肢体敏感期
在手的敏感期,很明显的表现是他们爱扔东西,用手指抠洞,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
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孩子锻炼手脚的协调能力,比如贴贴纸等互动小游戏。
接下来还可能会有腿脚手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的可能,在孩子学走路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学爬,不要用学步车,这会影响孩子克服学走路时的心理障碍。
没有爬行的孩子,身体协调性不好,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发育不良,影响未来的阅读、写作,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物权意识敏感期
孩子2岁多会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会有“这是我的”这种简单的概念。
不要单纯地把孩子不愿意分享的行为当成是自私,其实这个时期可以进行物权归属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
在别的孩子来分享玩具时,可以问问他的感受,但不要强迫。在分享后再把玩具要回来,让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但分享交换的过程可以得到快乐。
这个时间差不多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不同而定),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慢慢他就愿意分享了。
在3岁之前的敏感期,美妈在之前的推文“孩子人生的3个叛逆期应该怎么顺利度过?”中也有提过,这也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一定要好好对待。
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才有利于让他保持健康的心态。
3岁以前不要“教”
示范才是重点
3岁以前,家长的目标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帮助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很多时候,“教”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当我们大人觉得这是一种常识的时候,对于3岁以前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
比如指导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家长会说“错了,左右错了”。
以小宝宝的能力来说是没有对错的,告诉他错了和紧张的口气都会给他压力。其实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就好了。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然会破坏他的专注力。 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
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
同时,这个时期轻易提前满足他的物质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同样会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家长更应该以身作则,在自己安排阅读时间的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满足。
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
孩子更需要理解
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喜、怒、哀、乐、恐惧等都是老天赋于人类的正常的情绪表现。对于孩子的哭泣亦是,需要我们耐心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说“不要哭,不要哭”。
这个时候,家长的共情能力尤其重要。
当孩子大哭,我们要轻轻地拥抱他,抚摸着他的后背,表示理解。比如说“妈妈知道你摔疼了,还有一点点吓到了是吗”。
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的情绪的开始。
孩子在儿童时期时期释放他的悲伤情绪,常常被成人阻止时,等到他慢慢地长大后,他就会变得有悲伤也不知道如何释放,喜爱也不懂表达。
当然,如果孩子一哭就马上满足他的要求,也是不恰当的做法。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可以用哭闹控制大人,可以随心所欲。
对于孩子哭闹,家长也要视情况而定,不能一味以骂喝止,也不能一味满足他的要求。
正确设立界限
帮助孩子遵守规则
中国的家庭教育、社会秩序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但遵守者廖廖无几,为什么?
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他们内心深处坚信不遵守规则这样对不起良心的事是会被上帝看见的。
而我们从小更多的是听从,在家听父母,上学听老师,遵守这个遵守那个,孩子从来就没有机会自行判断,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应自发地遵守的规则。
冲击规则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其实就是遵守规则的开始,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提醒他“你忘了什么”,而不是批评他,给他压力。
当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得到我们的尊重时,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地顺从他人,规则就内化了。
而内化的规则会让孩子非常愉悦地去遵守。
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金钱永远代替和弥补不了陪伴。尤其是孩子生命的头三年,是孩子建立安全感最关键的时期,父母一定要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给他足够的爱。
父母的有效期很短,为了孩子能健康快乐地长大,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也为了他们更好的未来,一定不要错过他们成长的每一步。
千万不要奢望着等孩子大了再去努力、弥补,那个时候就为时已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