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速
下午骑电动车带爱人去银行换外汇,一路上又是车,又是行人,我经常握手刹减速,电动车跟着各种卡顿。爱人坐在我后面,自然是跟着一路颠簸。她对我说:你为什么不放开左手的油门减速呢?
她这么一说,我顿时醒悟过来。减速,除了油门动力不变时用刹车刹车外,为什么不能是放开油门,减少动力供给,让车速慢下来呢?
以前我骑电动车,一直都习惯了刹车。每次要减速都是踩刹车或握手刹,很少会想到松开油门。要说道理,说出来肯定懂,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事,直到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
由此我在想,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根本不是理性地在做一些决策,而是习惯性地、感性地、下意识地在行事。难怪人说“三思而后行”,其实做到先思后行都很不容易了。
从减速说开去,若想要人生加速,除了踩油门自己加油外,还可以借助外力。我们常说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却总是恰恰吊死在一棵树上。
减速,多思考,三思而行。
自信
昨日学习梁冬老师采访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老师的视频,仁波切老师提到一个词:自信。自信这个词我们太老生常谈了,可是我们真的有自信吗?面对未知,我们是否有自信?面对新的挑战,我们是否有自信?面对生命,我们是否有自信?面对生活的每一个当下,我们是否有自信?
反观自身,当我浪费时间的时候,我会没有自信,因为我没有确定那个时间我到底应该做什么。读书学习、休闲娱乐,它们其实都很重要。当我拿读书学习的时间去休闲娱乐,或者该休闲娱乐的时候却去读书学习,就会变得没有自信。为什么?因为所事和所想不在一处,心就不安。心不安,又何以笃定地去行事呢?
确定每一个当下到底什么最重要,那个才是真正应该做的事。不能凭感觉去行事,凭感觉行事,就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生活没了章法。最后回过头来看时,又感觉懊悔不已。
活在当下,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佛教讲的空性,就是让我们活在当下。能够活在当下的人,才是真正自信的人。
专一
一直对专一有个误解。少儿英语,本来就包含两个领域,一个是少儿教育,一个是英语,而我过去总是以为少儿教育和英语不可同时兼得。
但其实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是单一路线,想要精进,必然需要从多条路上突破,这样看来,就和罗胖说的两眼论也不相冲突。
比如,蔡志忠虽然是个漫画家,但是漫画家需要具备什么能力?蔡志忠自己说:他很会讲故事,每画一部经典,他必然先把经典的内容吃透了。当然,他的漫画功力也很深。也就是说,他至少是三方面的专家:故事家、国学专家以及漫画家。再比如,幼儿园老师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必须相当清楚吧,然后至少对一门学科比较擅长,还要有一些才艺。
想要专一,你不可能真正只是专一。如果漫画家只会画漫画,他画什么,怎么画成一本书都会是问题。如果幼儿园老师只是懂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会教学和才艺,我相信在幼儿园也不会太受欢迎。就拿英语老师来说,除了英语好,懂教学之外,你也必须对你的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有所了解,不管是少儿或成人。
听了太多蔡志忠老师的箴言,想不到把自己给听糊涂了。我以为要做幼少儿教育专家,就只是对幼少儿比较了解一些就够了,其他的就不用精进了。问题是,其他方面不去精进,又何以将教育落地呢?载体在哪里呢?
结合罗胖的两眼论,我觉得必须同时在一个领域下的细分领域做到前20%,才有可能在这一领域做到No.1。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专家的,你确实得有好几把刷子。
一起加油吧!
认知
写这篇四知录之前,特意google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的认知不容易改变?结果搜索到的答案无外乎两类:认知低的坏结果,以及如何改变认知。我翻了好几页,就是找不到一篇关于为什么人的认知不容易改变的文章。
如果不能认识到为什么人的认知不容易改变,说那么多坏结果,以及如何去改变,我想恐怕也只是隔靴搔痒。因为我自己就经常听到诸如一个人有多差劲是因为他的认知有多低,还学习了一些关于如何提高认知的方法,自己也“非常努力”地试图改变自己的认知,但结果,认知改变的还是特别慢。
于是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认知为什么不容易改变,于是改变起来就那么困难?对于这个问题,我总结了零碎的几个点,供大家参考:
一、认知就好像我们大脑形成的一个神经链,一旦形成后,就很难切断。
二、我们大多数时候做决定,其实是感性使然,而不是理性。这感性,就是神经链反射,表现出来,就是一种习惯。
三、好的个人习惯能切断旧有的神经链,从而打破旧有认知的牢笼。
四、有时候旁观者的当头棒喝也能切断旧的神经链,因为认知就如同坐井观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