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MTM(MTM是跑酷教练高科创立的躯体心理学训练体系)一阶课堂,一天下午,高科讲了下肢发力次序。深蹲,弓步走,倒走几个。有很多的动作细节,最后都落足在对重心的觉知上。譬如,弓步走的时候,感觉摆臂带动同侧髋内旋,重心从足后跟往前,到了前脚掌和脚趾,脚底感觉到了重力的部位才开始发力。
我的问题(也是常见的问题):重心还没从脚后跟过度到前脚掌,膝盖就提前伸直。可能是因为感觉到了重心到了前面,整个人即将失重,于是做了提前防御性措施。
这样做出来的动作就是力还没顺畅地过渡到脚趾,膝盖就已经卡住了,力量也无法通过足部再向上传导完成力的闭环。
导致无法很好的利用完整的肌筋膜张力,每走一步把脚抬起来,放下去又要用腰部再费力启动去重启。而不是整体重心向前,将力通过下肢传导到足部,再由足部反馈足底的反作用力,用后侧链蹬地。
这样不仅是降低了动作效率,而且会导致膝盖超伸和脚趾无力抓地,后侧链紧而无力,腰部紧张的重重问题。
传统的功能性训练动作可能会从局部考虑,认为是足背屈的离心收缩能力不足,而做一些分解式的足部训练。
但是在MTM里,高科说,其实做好这个动作的关键就在于,让自己失重,当上身前倾,即将到了失重的点,膝盖仍然放松,此时,力才会到达脚趾,力到了脚趾,脚趾才开始发力。
我的胸椎僵硬,导致走路的时候力量直接震到颈椎,已经是很多年的问题,这天下午练习了几个下肢动作。很多动作的关键都是同一个:让自己失重,卡的地方,就不卡了。
高科说过足底发力与胸椎的关系,也许是因为足底发力更完整了。练习完,第二天走路,我发现走路的时候,从往上的震荡力可以通过胸椎吸收掉,颈椎的震荡就少了很多。
最近在练习爬行的过程中,体会到,力到了肩膀的地方,卡住了,胸椎会下榻,以前会觉得是前锯肌力量不足,撑不起来,力到了肩膀就会感觉一直想办法在前锯肌那里多发上点力把胸椎撑起来,让肩胛骨贴胸廓,但是这种对抗会让力更加卡在上半身过渡不下去。
最近试着力到了肩膀,反而不靠对抗的力去支撑它,而是让它放松掉。这时身体自动做了旋转,重力过度到了对侧腿,对侧腿感受到了重力就自然反馈往前蹬,对侧肩膀也同时落下为下一步往前提供了惯性,一个朝前的动作自然就完成了。这就是放松地发力。
“感觉到发力了就放松,但是还是要向前”。
让自己失重,这件事,让我想起近来开始练习合气道。当自己作为“守方”,被对方推倒在地的时候,我可以很顺畅地”跌”出老师要的联动和感觉,但是攻方一脸懵逼,说“我还没推你你就跌那么High...”
林津老师说,你要等到别人的力传到自己的身体让自己失去重心的时候,再顺着那个力去做翻滚。这么试了一下,整个动作的节奏和连贯感提升一些,也在这种对对方传递的力量的觉知里,感觉到更多的和人的连结。
于是意识到,平时我和外界的关系其实都是处于一种“提前防御”的自我状态里,缺乏流动和互动。
高科有一篇文章,写人我关系,讲既要有我,又要无我。我在合气道里去理解这句话,是既要找到自己的重心,也要顺应着对方的动力。
互相探索,不停地失重,不停地去托住,也不停地被托住。
关系,并非永远是相敬如宾的平行线,而是如此交错又不缠绕的相交线。
让自己失重,本质上,是一种在敏锐精准的觉知的前提下,信任交托的能力。当你觉知到快要失重的瞬间,在没有确信的回应的情况下,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你是否还能够凭着信念继续交托?感觉失重了,还是可以被自己和其他人托住的时刻,就是我们扩大对自我,对周围人和环境的掌控感的时刻,如此,慢慢地探索我们与外界的可连结范围,安全边界也会越来越扩大。
巴塔耶在《内在体验》里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有两种确信,即对我们不是一切的确信和对死亡的确信。
当我们在自身是无限和永续的梦幻里醒来,看到和承认了自身的孤立和不完整,这种空虚或剧痛,就是失重,也许它会是将自我和外界连结,从而进入空间和时间的更完整的入口。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悟滚翻爬行
动作教育,调整发力次序提升身体基础能力;
功能训练,基础身体功能激活提升;
体态矫正,通过局部和整体训练,用自然方式达到矫正体态的效果;
躯体心理,尝试把潜意识的东西放到意识层面来讨论再反哺潜意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3808/1fc9fd2ed681a6b9.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