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道,民生为本”,长期以来,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重要内容。从“六五”规划提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十五”规划要求“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再到“十三五”规划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二字的分量,始终举足轻重。
迈步“十四五”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的制度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凝聚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和向心力量,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激发社会活力,集中人民的力量,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经济”、“人与文化”等关系,办好“自己的事情”,坚决战胜改革创新过程中的各种艰巨挑战和难关险隘,厚植发展的最大优势。十四五小词典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王一鸣: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培育竞争新优势
中央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主动应对百年变局、开拓发展新局的全局性谋划,也是着眼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性布局,明确了我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是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基本遵循。
韩永文:建立完整内需体系形成经济发展量质双升驱动
作为一个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空间的经济大国,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将经济发展过多地建立在依靠外部市场上和外需上。加快构建起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格局”是有条件的。一是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优势,有14亿多人口和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扩展消费市场、扩大消费能力的潜力巨大;二是解决好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能够不断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热情,也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市场发展空间;三是我国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中期,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投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四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空间巨大,科技创新、产业和产品创新、引领新供给、新需求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创新能力日渐增强,不断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对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要求,都将成为推动形成我国完整内需体系、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推进经济发展量质双升的驱动力。因此,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是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是引领未来中国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主线。
童心向党二,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 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之路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规划围绕这一总要求,明确了阶段性重点任务。
1、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方面,部署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以及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同时,通过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2、在促进乡村生态宜居方面,提出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集中治理农业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并确定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在促进乡村乡风文明方面,提出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以及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4、在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方面,建立健全的党委领导组织、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5、在促进乡村生活富裕方面,提出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如在改善农村交通物流设施条件、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拓宽转移就业渠道,以及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
绿色乡村四,十四五规划之法治中国
《建议》强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并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这表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正式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无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法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法治社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是立足国情、面向未来的宏伟主题,也是一项与时俱进、紧跟民生的系统工程。强化责任,再创新篇章,十四五规划坚持的绝对原则是继续五年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更公平的民生方式,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这就要求党员和领导干部要有坚强的责任精神,增强创业能力,在实践中以创新的思路和开放的思想,为“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发展和壮大增添新的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开辟一个新的发展道路。奋进十四五,开拓新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