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乡村发现
粮食温和提价,会出现有利粮食安全的藏粮于民局面,道理何在?

粮食温和提价,会出现有利粮食安全的藏粮于民局面,道理何在?

作者: 原生态乡村 | 来源:发表于2020-10-02 14:27 被阅读0次

在另外的原创文章,我曾阐述了在新的形势下,让粮食温和提价,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有效降低失业率的原理,是一种积极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将长期以来的粮食低价,看成是社会物价水平良性运行的绝对因素。辩证和发展的思维才是灵活应对危机的正确态度。因此,在本文中,我将进一步探析让粮食温和提价会出现的另一个非常时期下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都有利的好结果。那就是实现“藏粮于民”,确保更长效的粮食安全。

粮食供应体系的完善和国家控制,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建国后,我们国家曾经进行过“深挖洞、广积粮”的运动。那个时代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动作呢?当时的国家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发展的问题还无暇顾及,让全国人民在自然灾害、西方封锁的大环境下怎样度过饥荒危机才是首要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在革命年代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到了现在,我们同样强调着粮食安全,每年第一号文件就是直指三农。

但是,承平已久,我们的农业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渐离开了土地,失去了作为粮食生产者的职责;而且农民甚至包括不少粮食种植企业主体,都没有存粮的习惯和仓储设施设备条件。大家都习惯了将粮食应季交易,也就是在国家保护价和国家粮食收储单位敞开收购政策鼓励下,储粮基本成了国家的任务。

在正常市场情况下,粮食的运动轨迹就是这样的,种粮农民或企业收获后,基本全部出售给粮储单位,绝大多数是国营粮库、粮站,少量私营性粮食购销企业。接着在国家指令性计划下,粮食出库、轮换,将储藏粮食出售给粮食加工经销企业,一部分也是国营的,但私营的、股份制的、或者公私合营的就多了起来。相比于专业的粮食收藏单位,粮食加工经销单位数量就更庞大了,也正是这么庞大的粮食加工经销单位和企业,才能有效地将储藏的粮食加工出来,流通到超市、商超,正常地流动到居民的餐桌上,填饱国人的肚皮。在这里,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部分,那就是拥有粮食进口及加工销售资质的企业主体,同样公、私都有,或者就是那些经营国内粮食流通的超级企业集团。他们通过从国际市场采购的粮食纳入国内的经销供应体系,为我国居民提供口粮消费贡献了相当一部分粮食来源。

不可否认的是,粮食作为国家严格监管、国有力量控制得最全面的一个物品种类,从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到目前的市场经济时代,有过建国初因生产力低而出现的供应紧张,也有现在粮食市场充足供应,长时期让粮价保持低价稳定供应,但都能在国家的牢牢掌握之中,为国家的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如果推演一个粮食安全出现问题的模型,这样的可能性会在哪里呢?

居安思危是应对一切危机的应有理性态度。虽然我们不能制造粮食安全危机的危言,但也没必要谈虎色变,将粮食安全危机的概念视为洪水猛兽,只有预测和建立起有效的分析模型,才能有效地防范避免。

说到这样的模型,其实我们可以从两个案例引出来,一个是当年“非典”时期的板蓝根,另一个是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后我们的食盐,两个商品单类在事件初始时期,在谣言、流言的煽动下,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非理性地疯狂采购行为,打破了该类商品市场流通的正常速度,极速拉升单品的市场价格,造成相关商品供应短缺的假象,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企业单位的囤积居奇和居民的非理性购买闲置,就造成了资源错配,商品的正确使用价值被扭曲,甚至牵一发而动全身,向其他品类延伸,危及整个社会商品的正常生产供应链,是一种仅次于战争直接性破坏同样带来的重大危机!

所以,如果将来确实存在危及粮食安全的可能模型,一定也是和上述两个案例类似的影响全民信心事件。

在今年湖北武汉爆发新冠肺炎时期,曾经小范围地出现过一次粮食抢购、价格疯涨的事件。当时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很仓促的封城措施,阻滞了正常的物流,而居家隔离的武汉人民,在不清楚持续时间的情况下,食物储备就首当其冲。很快,超市的货架便空空如也,没有及时出手的居民来不及以正常价格从超市采购,就只能从其他非正常渠道以非正常价获得。在利益的驱逐下,国家的正常供应就被大量地以各种方式流向黑市谋取不当利益,并推高市场粮食价格。形成了一个这样的局面:一旦商超等正规渠道出现合理价格的粮食,就会被哄抢一空,被囤积起来,或流向黑市,更多居民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出现了危机事件!当然,最终这只是一个小插曲,毕竟一个小地方的供需失衡,在国家全力干预下,很快就被消解抹杀。

但是,这类的事件却正是我所要推演的模型原理所在。说到底,信心是唯一能引起粮食危机的本质所在。

实现藏粮于民有利于坚实国人粮食安全信心,促进粮食温和提价有利实现藏粮于民!

曾经有学者建议,国家富强富裕要促进“藏汇于民”“藏金于民”,我认为这是有相当道理的。我国是拥有美元储备最大的国家,但是基本都是由国家央行储备,如果简单的停留在央行的层面,那为了抵御美国超发货币贬值的风险,我们国家就只有加大将美元储备购买美国国债的动作,使我们国家又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债主!减持美元储备不利于人民币的国际汇率稳定,减持美债不利于美元资产的保值增值,在两难的情况下,专家就建议要“藏汇于民”,让国人合法持有更多外币资产,从而减少国家持有而面临的更多政治和金融风险,还保持了天量的外汇储备而获得更大国际影响力和灵活腾挪的技术操作手段。其实,“藏金于民”的理念也差不多,黄金是重要的财富储备手段,是国家货币体系稳定的重要物资,如果在国家拥有巨大的黄金储备后,让富裕起来的国人也加大黄金实物的储备量,实际上就是将世界的更多黄金实物沉淀到我国,那我国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就何等之强!

“藏粮于民”其实原理和效果是差不多的。上面小节已经说到,可能存在粮食安全危机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仍然是信心。如果实现了“藏粮于民”,那即使有新冠肺炎这样的突发事件出现,即使再仓促地被动封城,但因为人民早就有了一定的储备意识,那大面积的居民就不会将注目焦点放到粮食上来,也不会突然狙击到粮食市场流通供应链,也就避免了这类事件的出现。

那要怎样才能实现“藏粮于民”呢?

我认为,只有实现粮食的温和提价,就能有这个效果。有人一提粮食提价,就武断地认为会引起恐慌,会促发社会商品物价水平的大力升高!我看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例如当前猪肉价格高企,原因大家都知道,作为一个与国人日常消费息息相关的物品,也并没有造成物价总体水平的全面上涨。因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在市场秩序正常的大背景下,是完全有能力及时应对并加以调控的。

再拿我们的股票市场来看,投资者,特别是短线投资者都希望所买股票暴涨,好短线赚到大钱落袋为安。但是国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形,国家希望股市温和上涨,形成慢牛格局,这样让股民形成投资信心,将社会余钱投入股市为实体企业输血,达到金融手段真正助力经济发展的效果。只要国家宏观调控的期望在此,那我们的股市就基本上是这个趋势,即使国际市场或金融资本狙击而引起短时期的剧烈波动,但长期趋势上,国家成功让我国的股票成为了慢牛。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国家如果有意愿,是完全能够做到让粮食温和提价的。因为一旦粮食有着提价的预期,农民、粮食种植主体、市民,都会一定程度参与到粮食的问题上来。农民和粮食种植主体都预期后期粮食价格上涨的空间,那么他们就会有惜售的心理,尽量将粮食囤积起来;市民呢,因为担心后期粮食价格上升,导致日后家庭支出增多,那么就会加大一定的储备。

粮食却不像黄金和货币,它具有保质期,一旦保质期一过,就会报废和浪费掉!因此,不论是生产端还是消费端,粮食在他们那里可以有一段时间的储备期,但一定会及时流通起来,会按时派上消费用场。

而一旦这种局面形成,实际上就是把国家进行粮食储备的责任和任务也分解到了民间,分配到了国家所有角落。进行一个数字化解读,比如现在一个农民产粮1000斤,他却卖粮1000斤,自己家庭每天消费1斤粮,一个农业生产周期按200天算,他现在一次性卖出1000斤,但一个周期内都在买入,总计达200斤。这200斤粮食目前主要是依靠国家来储备的,农民出售的1000斤,只从数值上来讨论,农民一个粮食生产周期的口粮消耗200斤,需要运出送往粮店,产生一次物流费用;粮食储备库保存1至200天,产生一定的仓储保管成本;又在200天内不断地运到粮食加工企业、经销企业、超市,物流成本再次增加。从农民储备自己的口粮与否来看,储备要比不储备节约了社会资源消耗。关键是,如果农民不仅储藏自己的口粮,还为城市人在预期后市涨价的情况下,将保存粮食转向存储400斤,自己一个生产周期的消耗粮食200斤,还为后期市场他人需要存200斤,卖掉600斤。这个情况实质上就是国家原来建立1000斤的库容,只收到600斤。同样的粮食产量,藏粮于民后国家的库存大大减少。时间推移到下一个粮食生产周期,该农民再产1000斤,原先存的200斤已经消耗,还剩200斤存粮。虽然原理上这200斤是上个生产周期内农民预期粮食涨价而替市民存粮,希望籍此赚钱的,但是如果一旦有任何变故,例如灾难、战争等等情况,这200斤存粮农民因为下一个粮食生产周期没有获得应有的1000斤产粮,以0为假设,那农民就能够以200斤存粮继续撑200天的接下来一个粮食生产周期,不用国家救灾救济,农民也能安全度过危机。如果没有出现意外情况,那农民就可以将200斤剩粮轮换下来去交易,实质上这次农民就能卖粮800斤,而且以后所有周期内,不出意外的话农民都可以卖掉800斤粮食!从理论上来讲,较长周期内,农民将自己口粮自存,既节约了粮食多环节转运带来的物流成本增加,也减少了更多损耗,是有利社会资源节约的;另一方面来说,农民自存口粮之外,在后期提价预期下,在粮食保质期限允许下,他们还可以多存一定量的粮食,但几个周期后,在平稳状态下,农民向市场提供的可流通粮食总量并没有变化!

从市民角度来分析,也有类似的效果,在一个周期内,市民因惧怕后期粮食价格更高,便会主动从市场多购置一段时间的口粮,虽然他们的储存周期更短点,例如一周、一月,但是至少在城市众多家庭来说,一个时间切面看,是存有总量不菲的粮食的,市民隔一段时间就轮换消耗存粮,继续增添口粮,因此他们的口粮日常采购在一段时间后,并没有变化,也不会让市场有明显的感觉。

而从国家层面来说,农民最初卖1000斤粮所充盈的储备库,在第一个周期内减到600斤,那腾下的库容,理论上来说,在和平时期基本不用管,因为农民自留了200斤口粮,不会向市场采购;200斤市民消耗口粮出现的缺口可以通过向国外进口来解决。当然,这里所做的数字模型过于简单,例如每个农民200斤储粮量,整个国家可能就是一个巨量!要一次性通过国外进口来填补,想法未免过于简单,容易引起国际粮食供需失衡和价格剧烈波动,反而是不当举措。但是,这个200数字的数字模型是个比较极限的思考方式,也就是说,在正常的生活中,在市场情况下,这样的过程是个渐变的过程,也就是实现“藏粮于民”的构想不是在一个粮食生产周期内产生的,而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步形成的。那将这个时间样本拉长,实质上粮食供应总量没有因国人养成存粮习惯而产生变化,或者说没有更明显的缺口。

如果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转到钱的概念上来,美国是完全的消费国家,国人没有存钱习惯,一旦像现在的大量失业情况发生,很多人的生存就得完全依靠国家。而美国所做的,就是大量印发美钞,直接发放给失业人民。甚至有的人为了领这笔钱,宁愿放弃那些本可以就业的岗位。不得不说,这造成了经济秩序的紊乱,同时超发美元所带来的系列恶性后果还没有显现,这被一些专家定性为慢性毒药,我们有句俗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而我们中国就是一个储蓄型的国家,国人普遍都有存钱的习惯。一旦失业,那他们还能撑过一段时间;加上我们国家是亲情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其他亲戚朋友的存钱也可以帮扶到一些失业人度过难关。所以,我们国家当前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也不算小,很多行业经济也陷入了寒冬,但是,我们的人民生活状况相对比较安稳。

实际上,如果实现“藏粮于民”的效果,那就和经济上的储蓄型国家有类似的作用。即使面临一个时期的危机,但我国民间因为有相当于现在国家储粮总量40%的存粮,而国家未来的粮食储存总量也就能增加近40%。这样的粮食安全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不论是农民还是市民,哪怕是这次新冠疫情的突然封城,因为民间储备了一周以上的口粮,农民或种粮企业那里也有更多的存粮,那粮食紧缺问题会要在一周以上的时间才会出现。市民就不存在对粮食供应的恐慌情绪,也就没有必要产生非理性的抢购行为。一句话,只要不被新冠疫情这类突发因素引起国人对粮食供应的恐慌情绪,一个时间周期内,国家就可以针对具体情况,及时解决供应流通领域的问题,让社会在粮食问题上趋于平稳。即使因为灾害天气影响了某个周期的粮食生产和供应总量,但是国家存粮增加,民间具备粮食储备,就不足以影响市场粮食供应流通。至于储备总量缺口,一是可以通过进口渠道增加来填补,二是可以通过一个较长周期来回归。只要市场信心没有被冲击,我们的粮食安全就能得到极大保障!

如果这个效果是积极的,那就像让股市成为慢牛状态产生对万千股民的吸引原理一样,让粮食温和提价,就能让全民对粮食产生一个储存习惯,“藏粮于民”构想应运而生!

虽然本篇篇幅较长,但似乎只有详细深入浅出的解说才能解释我方观点,欢迎不同意见留言批评指正。感谢您的阅读点赞,收藏转发,更多内容请关注“原生态乡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粮食温和提价,会出现有利粮食安全的藏粮于民局面,道理何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ub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