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这次的预习作业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我选择第二个问题,“结合自身专业成长的路径规划,接下来的阅读中,你准备以哪些书作为自己的根本书籍?”因为在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已经自动浮出答案了,即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这是我在第一次预习课程的时候就标记出来的,当时很惭愧地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从教这么多年的语文老师,连这样的书籍也没读过,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于是心里暗暗下决心,接下来要读这本书。
再者,通过上一讲的学习,自己尝试给自己目前的专业成长阶段做一个初步自我定位,觉得目前正处在浪漫期向精确期过渡的时期,之前的阅读也带有很大的消遣性和偶然性,文学艺术类居多,而理论性的书籍较少涉猎,所以导致自己在上语文课时也更多是以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身份去解读文本,去引领教学,去影响学生,只顾自己讲的过瘾,而学生却并不全然投入,太过依仗自己的文学功底对文本本身的“解”和“赏”,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有种过一条腿走路的感觉,所以,感觉时好时坏,总觉得教学一瘸一拐,步履蹒跚,不稳当。
前段时间,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公众号上看到这样一段:
语文课到底“教什么”,经过这几年的深入研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认同语文课不是教课文内容,课文只是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学语文。
其实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是一种语文教学专业性质的解读,应该从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去解读文本,应该侧重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解读”,而不是进行“文学解读”。应该强调的是教学解读,是以小学生为学习对象,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去解读这个文本要教什么,提炼出符合小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内容。
这段话对我启发很大,也让我看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目前自己阅读和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我想,接下来我会更多在教育教学的一些课程理论书籍上多下功夫,尽量回归到对根本书籍的研读。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是首选书目,虽然,我在百度上大略浏览了一下,有点担心自己看不懂,但还是要硬着头皮啃一啃。
再回到根本书籍,在网师资料中的解释是:
根本书籍也成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
这让我很快联想到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在这篇文章中,他这样定义经典作品:“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从不会耗尽他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简单的说,经典的价值,就在于你总是会从中找到新的东西,所以经典是怎么读都读不尽的。
经典作品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呢?一部经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某种根源性的东西,所以世间千殊百异的人、事、物最后都可能和这个根源性的东西发生共振。此一部经典作品就像一道特殊的光源,不同时代的读者去赏析常识。都会备着的光源照见内心中不曾被照亮的部分,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他也会因为想法和经历的改变而被照亮内心中不同的地方。①
前段时间,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时,就有这样的感觉,尤其是第一篇《教学合一》,这篇文章发表于1919年2月,距离现在已过去一百年了,可文中提到教学合一的三个理由②,即使现在读起来也依然历久弥新。我想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根源”“本质”所散发出来的经久不衰的光芒。
注:
(1)选自采铜《精进》
(2)三个理由分别是1、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2、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3、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202003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