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打卡这种现象背后藏着一个隐蔽的心理机制。”
“但大多数人在意志力薄弱的情况下,都会为了完成打卡任务而不自觉地降低标准,此时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已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完成打卡任务。人们坚持的动机,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从学习本身转移到了完成任务上,由内在需求转移到了外在形式上。”
———《认知觉醒》
@亲爱的静慧 风靡各种圈的各种打卡:“健身打卡”、“英语口语打卡”、“跑步打卡”、“阅读打卡”等等,在某一天刷遍各个平台,从此它基本上成了一个全民运动。好像你不打点什么卡,你就马上被时代淘汰。
我也曾是打卡大军的一员。有一个运动的圈子倡导人我特别喜欢,于是就申请加入了这个运动圈子,每天打卡。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是激情满满的,特别是在运动的时候、情绪和状态都达到了一个小高点。
慢慢地我发现我开始觉得打卡是个任务了,它让我变得不舒服,慢慢地就变成了我的压力,后来以至于我晚上睡觉前要早早把闹钟设置提前两三个小时,但是第二天起得比平时还要晚,而这一天又有很多事情。
本来我闹钟设置提前就是为了完成打卡任务,但是反而我起床的时间推后了,以至于我早上醒来第一个意识就是“完了完了、还要打卡,但是时间来不及了,某某事已经不能再耽搁了……”。
然后接下来的一整天就老是惦记着打卡这个任务,做其他事情也很难集中精力,一天下来人很疲惫,但是又没有完成打卡,所以只能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去完成任务。
这样到第二天会早点起,但是过了两三天又开始这个循环了,直到有一天我实在是受不了了,决定退圈。很真实地跟负责人说明情况,完成告别。
在今天读到《认知觉醒》里这段关于打卡现象的剖述,我真的越发觉得自己的感觉很正确。但是也从脑科学角度知道它背后的原因。
首先强调:在这里没有否认打卡这一工具,这本书的作者也没有否认它,反而觉得它是个好工具,关键是我们自己。
我们如何使用它,是主动使用,相互配合,让我们的生活、学习能得到更好的反馈?还是被它使用,你变成一个打卡机器人,忘记自己的初心?
就像周龄老师在书里提到的那些场景:为了运动步数排名去买设备来辅助自己排名提升,本来打卡阅读是给自己一个正面确认、结果最后只剩打卡……
这些都是生活里、人群中最平常的例子。为什么?因为打卡的内容往往是在我们舒适圈以外的内容,本来我们打卡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每天持续进步,离成功越来越近。
结果因为它变成一种任务,让我们在做这件事情时享受不到它的乐趣,只想早点完成任务,造成身心分裂,感知消失,这种状态里人的认知会自动闭环,“贪图享受”的本能脑和负责安全的情绪脑会不停地叫嚣,所以会身心疲惫、满满抗拒,因为你让这两位“大佬”很不爽。
所以后来大脑为了回到舒适、安全的地带,大脑开启自我保护模式,在举步维艰的时候主动调整认知,给自己找借口:“学习很难,但打卡并不难啊!只要完成打卡,不就代表任务已经完成了吗?”“既然打卡就代表完成,那为什么不选这个轻松的,而非得选那个难的呢?”
这就是大脑“解释系统”的逻辑,虽然很荒谬,但它就是真真实实地如此运行的。那我们的大脑构天生如此,我们是不是就无法改变了?
不!我们只要“迎合”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天性,就能让自己轻松成长、快乐进步。
1.打卡时设立打卡下限。
比如我一天能做10个俯卧撑,那我打卡的目标就是每天做一个,每天打卡30个单词、那打卡目标是两个等等,来这样设置自己的打卡目标。
这样的打卡目标是不是太简单了!就是要简单、你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才觉得舒服、安全。这样它们就会高兴,一高兴它们就更喜欢这种模式,那以此类推,你以后是不是更享受打卡内容、打卡过程,而不是打卡任务?
2.给自己正向反馈
就是你每完成一个学习打卡内容后,给自己一句奖励,或者奖励自己吃好吃的,这样你会不会很开心?你的大脑会不会很愉悦?大脑开心了,你是不是以后再做类似学习就更有动力?
心动不如行动。看到这条信息的你赶紧行动起来吧,试试是不是这样的。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