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天性中的慈悲和善意?某些语言与表达方式造成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暴力,这些表达方式称为“疏离生命的语言”
道德评判是其中的一种。当他人的行为与我们的价值观不符,我们便认为这个人是错的或是恶的。
指责、侮辱、贴标签、批评、比较、分析都是评判的形式。
苏菲派诗人鲁米曾写到:在对与错的区分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将在那里遇见你。然而疏离生命的语言却让我们陷入充满评判的对与错的世界中。这是我们关注的往往只有好与坏、正常还是不正常、负责任还是不负责任、聪明还是愚蠢等等。
使用疏离生命的语言时,我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别人哪里做的不对,同样的,要是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我们也会这样批评自己。我们一心都在分析和追节自己和他人有什么问题,却不曾思索自己和他人有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如此这般,如果我的伴侣想要多一些的体贴,我就会说他“要求太多、太黏人”,可如果我想要多一些体贴,我就会说她“太冷漠、太麻木”,如果同事比我更在意细节,我就会说他“挑剔、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比他更在意细节,我就会说他“做事懒散、不严谨”。
当我们在分析和评判时,其实都是在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需要,但这样的表达方式确实悲剧性的,引发的是对方的防卫与抗拒。就算他人遵从了我们,很有可能是出于恐惧、内疚或者羞愧,而非发自内心。而同时,人们这样做其实意味着他们接受了我们的评判,真是两败俱伤。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对方不再那么友好,因为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压力而屈服的人们一定会心怀怨恨,他们由此失去尊严,在情绪上付出代价,更不可能怀着善意回应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重要的是不要把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每个人都会对生命中自己所珍视的品质做出价值判断。例如我们也许会珍视诚实、自由和平。价值判断反应着我们的信念,我们如何全然的活出自己生命本性。对于那些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和行为,我们常常会做出到的评判。
例如:我们也许会在和平的价值观受到冲击时说:暴力是不好的,杀人者很邪恶。但如果从小学习非暴力沟通,我们就能够清楚而直接的表达出自己的需要与价值观,而不是指责他人。我们可以说:对于通过暴力来解决冲突,我很担心,我希望能选择其他方式来化解纷争。
不论发生在家庭成员、种族、国家间的语言暴力,还是心里或肢体暴力,这些暴力的根源都是人们在遇到冲突时,认为那是对方的错,也因而看不到彼此的脆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