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354814/b32f5a44bde7e531.jpg)
生活中朋友之间聊天时,常常有这样的假设:
天天上班这么累,还是月光族,要是有钱人家的富二代该有多好?
可是工作得到的只有钱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夫妇,20世纪70年代开始创业,做火腿肠生意。当时民营企业刚起步,全国也没几个,销售主要是靠渠道。奋斗好几年,从当地政府以5万一亩的价格,用150万买了30亩地,盖起了第一个厂房,过了几年,效益不错,于是他们花了300万买了第二片地60亩。
90年代初,厂子做的很好。产品占据了河北、内蒙古等市场,纯利超过1000万。男主人还当选过当地人大代表。后来市场进入品牌竞争的时候,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被双汇这样的牌子打下去了。
就在每况愈下的时候,传来了好消息。当地政府要拆迁,回收这30亩地,给他们3000万。这对两口子来说是个大福音:有了这笔钱,买了另一块地,准备好好经营他们下一个厂。就在想如何把生意做得更好的时候,又接到通知,那片地也别干了,再给你们6000万。
两口子奋斗30年,突然面对这样一个局面:手里有一个亿,而厂子没有了。命运夺走了本来做得很艰难的工作,然后塞给他们一个亿。你觉得这是坏事还是好事。
这两位打拼多年的创业家在一个亿面前,关于工作的价值观彻底崩溃:我们干了这么多年,都比不过两次拆迁,那么我们这么多年的奋斗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又要用什么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呢?
这是一个关于工作与钱的故事。工作真的只是用钱来计算的吗?
关于独立的思考
最近,薛之谦事件沸沸扬扬,粉丝们更是煽动网络暴力。
其中一名医护人员竟在微博写道“本人在医院工作,可惜了李小姐孩子没死在我手里”。
难道她自己忘了在从业时宣读的南丁格尔誓言了吗?
前几天和猫友LZQ微聊,她给我讲了个故事:
父亲曾经对子女这么说:“要是知识可以像汤一样灌就好了,我直接把我的脑袋撬开,倒到你的脑子里,这个世界要这么简单该多好。”
当时,子女也觉得这样真好,那样我就不用去花力气去学习了。现在细想,真可怕。
要我全部复制了我父亲的思维,那么我这一辈子也就我父亲这种水平了,如果我要提升和进步,必须要花更大的力气,将里面的偏见和错误一一去除掉,与其这样,还不如从头开始学。
一些牵绊自己的思维其实都源于过去习惯性的思考,人们更愿意接受那些自己认为正确的推理。我们要更加客观、独立的思考,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多问自己这样做真的对么?
标签可靠么
在感情里接二连三受伤的人,可能会偏激地认为异性没一个好东西;有的人只要看到某人在网上给政府说好话,就会认为他是水军、5毛党……
习惯贴标签会让标签越来越多,渐渐的,我们发现,仅仅通过标签会让我们的思维很局限,对别人也不愿再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舍弃已经形成的标签,全面的去了解,用心去感受对方。
举个例子,刚上大学的时候,看着对面床上带着眼镜其貌不扬沉默寡言的南方小伙,你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很"文静"的孩子。可是随着相处日深,渐渐的一股不可阻挡的"闷骚"气息就从他身上散发出来了。当你们一起翘课去网吧的时候,突然发现他竟然魔兽高手,你对他的崇敬就多了几分。到了考试时,你发现他平常虽然经常翘课但是功课也丝毫没有落下,简直就是"大学霸"啊。
我们形成的标签固然便捷,但是也使我们的认识过于片面,往往仰赖于表象,缺乏深刻的了解。
结果都源于自己
我们在做一些事情时,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都源于我们自己。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之事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
想想我们每天写晨读感悟,是为了每天打卡,还是为了精进自己,不断进步。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反馈。就像滚雪球,你设定的目标其实就是你选择的那个斜坡,长度和斜度都取决于你自己。
我们常常对他人“点评有佳”,却不断放宽要求自己。每日不停刷剧、打游戏,嘴上却还要说着哪些人不如我,实则坐井观天,见到优秀的人太少。关注点在哪结果就在哪。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断提升自己,有能力帮助及不去伤害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