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书屋,在我准备要搬过来前就说要去看一看,转眼已半年多了,今天下午才下定决心真正走到了里面。
书屋挨着小学,猜想应该也是当时与学校一块儿建的,本以为需要读书卡之类的证件,问了负责看管的人,倒是没有什么限制,只要你愿意进去即可。
最近杭州又再一次降温,同时也已经好几天未能看到太阳,所以外出走动的人,书屋里的人更是少得可怜,不过有中央空调开着,加上吊灯发出的柔和灯光,倒是让人感觉十分温暖舒适。
靠窗的位置我环顾四周,三张大长桌总共也就五六个人。保安慵懒的坐在门口附近的椅子上休息,时而翻看下手机。离保安不远的是一位老奶奶,看年纪估摸着也该有七十多了,带着一副老花镜,看书的模样很认真,认真到好像在思考一个关于宇宙苍穹的问题。再往里大概走个三四个位置坐着一对母女,母亲在低声细语的辅导着女儿的功课,当然情绪上似乎也有些着急,女儿脸上则对于母亲的着急有些茫然。
倒是那位母亲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看完这本书,我要的一个圈,你给我的是一个点……这句话让我心里顿时一紧,现在的孩子看书的压力也确实不小了,就感觉是在提交完一个报告后老板甩过来的一句全盘否定的评价,我看了一眼那个小女孩儿,脸上的茫然似乎多了些焦虑。
大长桌之间使用书架隔开的,但架子上放的都是一些好看的物件,还有几幅画,将书屋的点缀得更雅致了一些。里面对坐着两个男人,都在对着自己身前的电脑时而敲打着什么,时而又停下手指抓抓头发思考着什么,其中一个人旁边还摆了一本书,我瞟了一眼看见“医学博士”几个字眼。
我看了下书架上的书,基本上都是小学生的读物,从故事书到作文集再到各类天文地理,有新的也有旧的,心里不禁羡慕现在的孩子们,想想自己小时候连书架长啥样都未曾见过,更别说是书屋了。
一个人×一本书其实我当时读的村中心小学也是有图书室的,但没有对外开放过,或许是怕学生把书给弄坏了吧,也或许是那个环境下的我们,除了课本,读书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一件奢侈到不太相符的事情,想到这我不禁为那些在图书室里被灰尘埋没了的书籍们感到深深的惋惜。我沿着书架往里走,同时手指依次划过书架上的书,就好像在与他们坐着某种感应,也或许是弥补下儿时的遗憾。
在位于最里面的书架格子里看到一本泰戈尔的诗集,我翻开了扉页看到了张卡片,类似于阅读的漂流式传递,第一句话是2014年写的:不要让文化老去;第二句话是2016年写的:在生活中,惟愿别蹉跎。之后的日期及留言栏则都是空白的。我不知道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又有谁在什么时间点看到过他们,或许也可能就没有被翻开过。
阅读的漂流瓶看字迹,我无法猜测留下这些文字的人的年纪,也不确定现在的他们是否还记得这些他们曾经留下过的文字。我原本想写点什么,却发现自己没有带笔,但想想这里将是以后自己周末的归属地之一,倒也不着急着现在就要写下些什么了。
文学的生命力窗外的雨水依然淅淅沥沥的落着,保安似乎做得有些疲乏,站起来舒展了一下身子往门外走去了。老奶奶依然纹丝不动的看着身前的书籍,小女孩儿的母亲似乎有些累了,拿出了手机在翻看着什么,小女孩儿用手里的笔在白纸上画这些什么,认真却又犹豫着,而她头顶那盏发出柔光的吊灯一直在温柔的看着她。
我翻开了泰戈尔的诗集,看到这样一首诗:
我今晨坐在窗前
世界如一个过路人似的
停留了一会儿
向我点点头又走过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