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一路西行时,遇到的和尚不计其数,其中观音禅院的金池长老可能是最富裕的一个。《西游记》说他的衣着是:“头上戴一顶毗卢方帽,猫睛石的宝顶光辉;身上穿一领锦绒偏衫,翡翠毛的金边幌亮。”浑身名牌,珠光宝气。
金池长老所用的物件也极为名贵,托盘是羊脂玉的,茶钟是法蓝厢金的,茶壶是白铜的。你可别以为白铜是便宜货,《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自馀一品乘饰犊车”。也就是说,唐代时规定,只有为一品朝臣拉车的牛身上,才能用白铜作为装饰品,表明白铜在唐代相当贵重。
此外,金池长老还有数量众多的藏品,光袈裟就有七八百件,全都是“穿花纳锦、刺绣销金”的上等货,这些衣服随便估值个上百万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可是,这个富得流油的和尚,却让人浑身别扭。
两个和尚初次见面,除了嘘寒问暖外,谈谈佛法什么比较合适,可金池长老和唐僧没聊两句,就说:“老爷自上邦来,可有甚么宝贝,借与弟子一观?”全然没有一个淡泊名利的出家人该有的样子。
唐僧不想接茬,随口说了句没宝贝,但喜好争强斗胜的悟空却按捺不住说:“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拿与他看看如何?”不料这话刺激了金池长老,他马上叫人把自己的所有袈裟抬出来一一晾开,然后“请三藏观看,果然是满堂绮绣,四壁绫罗”。
这金池长老明明是说想见识一下唐僧从东土大唐带来的宝贝,为什么自己先卖弄开了?正所谓“富贵不归乡里,如锦衣夜行”,金池长老其实是想趁机显摆一下,让外人见识见识到自己的富裕,才算没白富一场。
但是,唐僧的袈裟打了金池长老的脸。悟空“取出袈裟,抖开时,红光满室,彩气盈庭。众僧见了,无一个不心欢口赞”。这时,金池长老做了个令人大跌眼镜的举动:走上前对唐僧跪下,哀求他把袈裟借给自己看一晚上。骗到袈裟后,金池长老企图占为己有,于是在半夜放火烧唐僧和悟空……
为了一件袈裟不惜杀人放火,金池长老简直是个穿僧袍的强盗、念佛经的歹徒。不过,我在这里重点不是要批判他的坏,而是要讲讲他的俗,他的土豪气质。
他把珠宝挂在自己身上,用名贵的茶具招待唐僧,急吼吼地晒出自己的一堆金光灿灿的袈裟,无非都是想说“爷有钱,爷非常非常有钱”。但是,他的这种举动除了传递出“有钱”这个信号外,缺少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品位。
奔驰车有个特点:价格越低的车型,车标越大。同样道理,各种奢侈品比如LV包也是价格越低的东西商标越醒目。这些满是俗气的商品是专门卖给那些不太有钱但又特别想显摆自己有钱的人。
“品位”这个词听上去很虚,它其实可以解释为“认知水平”。只有认知水平高的人才会有高的品位,才能发掘出别人无法看到的价值。20世纪初,欧美人用一点点钱就换走了敦煌莫高窟的大部分藏品。本质上,是当时的欧美人认知水平更高,他们发现了守着莫高窟的中国人无法发现的价值。
有一句话说,为什么很多有钱人不能被称为贵族呢?因为他们富得不够久。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但它揭示了土豪和贵族的关键区别:土豪是非常非常有钱的人,贵族则是同样有钱却有很高的认知水平的人。一般来说,富得够久的人,往往有足够多的时间和资源去学习训练,获得超出众人的认知水平。
你可能说,干嘛非要提高什么认知水平?做一个任性的土豪有什么不好呢?那你就很可能遭遇和金池长老一样的窘境:一生都被困在低认知水平的层次上不能自拔,所追求的享受只会一味求多、求贵,终生被物欲所绑架。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人类需求分为五个等级,而金池长老活了两百七十岁,却一直停留在第二层“安全需要”上,以占有财富和资源为人生最大目标。他这一辈子,活得可悲可叹。
富得够久,就会成为贵族吗?未必。如果你不学习,不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终究还是个粗俗的土豪而已。反之,即使你不够有钱,也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用认知碾压那些比你富裕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