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财经·投资·理财想法
养“基”场建设指南(八):盲目自信、懒惰与贪婪是一切的根源

养“基”场建设指南(八):盲目自信、懒惰与贪婪是一切的根源

作者: _白银之手 | 来源:发表于2019-05-06 10:03 被阅读63次

    基金定投不是一个短期的投资行为,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持续性投入(通常要穿越一个经济周期),所以我们笃定了基金定投的科学性,需要的就是“静待花花”的勇气。

    但我们往往不相信等待、不愿意等待、不甘于等待,甚至是害怕于等待,在柳暗花明、牛市前夜倒下或者“叛变”,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一、私募基金就一定安全吗?

    关于P2P的替代品,在《P2P之殇与融资困境》系列文章中讲到了固收类私募基金,因为优质的企业依旧需要融资,而且额度要求很高,其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更值得信赖。同时私募基金平台受到证监会的监管,且设置劣后资金,用于极端情况下的投资者权益保护,相对于P2P而言,拥有更高的投资价值,当然门槛也更高。

    对此我信心满满,奈何现实又狠狠的抽了我一巴掌,我家庭投资的固收类私募基金公司因为运营问题破产清算,现在投资者也在抱团维权,虽然不像P2P那样存在跑路的可能,但也面临着遥遥无期的资产退出期与巨额的本金损失。

    事件发生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一切的因由究竟是什么?基金公司是我的理财老师工作的单位,对于公司运营我也现场调研过,1月份还下发了资产运营健康的证明,为何突然就破产清算了,甚至我的理财老师本身都毫无警觉。难道就只怪罪于公司刻意包装、有意欺骗吗?

    我们的盲目自信、贪婪与懒惰才是一切的根源。

    二、盲目自信——是神?还是人?

    我一直自诩自己是一个粗人、俗人,对于文艺电影相当不感兴趣,尤其喜欢去看看科幻、赌术、搞笑等爆米花电影电视。写到本节时,突然有两个画面印入脑海。

    印象一: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流行于拍摄赌片,引发了社会热潮,一系列演员也凭借这些赌片名声大噪。谢贤因为拍摄《千王之王》,自以为自己是赌王赌圣,沉迷于赌博,最终输光了全部家财,还逼迫儿子谢霆锋进入娱乐圈挣钱还债。

    印象二:周星驰的《食神》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电影,电影的最后周星驰与唐牛进行厨神比武,因为裁判被胁迫周星驰被判输时,周星驰说了一句让我很受启发的台词:“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食神,或者说人人都是食神。”

    这两段本身没有任何关联,但联系到一起就是——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投资之神(如股神),亦或者说我们都是自我心目的投资之神。我们不甘于等待,因为我们自我坚信自己就是股市中那赚钱的10%,就是能够成功顶点逃离的人,但其实我们都是普通的人,亦或者说都是普普通通的韭菜而已。

    三、贪婪——失算的收益率杠杆

    关于各类投资陷阱,有一句很有名的结论——你想着它的收益,它想着你的本金。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层面表面上的贪婪,但个人认为其实质是为了自己能力之外或者可预见的收益率外,强加了一个风险并不匹配的错误杠杆。

    比如一个人的投资意识和能力仅限于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定存或者货币基金,当下也就是在5%左右的水平,但是他发现了一款年化收益8%的产品,那么这个人他优先考虑的一定是投资的安全性、收益的确定性、收益发放的周期性等表面的参数,然而深藏其中超额3%的收益与自己所承担风险的比率却极少有人顾及。

    我们投资失败或者被骗被蒙,其实往往就是用风险不匹配的产品去撬动那可怜3%的杠杆而已。

    投资大师巴菲特说:第一是安全;第二还是安全;第三是牢记前两条。

    如何理解这句话,很多人认为就是在自己理财能力范围内进行投资,确保本金和收益的绝对安全。但我个人认为这是比较片面的想法,我们确保的应当是相对的安全,也就是将资产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割,用相应风险率的产品去匹配相对应的投资金。比如一个很有名的投资生命周期理论:“就是80减去当下年龄的百分比投资额去投资权益类产品,比如股票、基金、期货等,用剩余的钱投资固收类产品,如理财产品、定期存单等。”随着年龄的增大,对资金风险承受能力以及现实财务需求等影响大,逐步减少权益类产品投资。

    投资心理的塑造不是祛除贪婪之心,而是正确面对风险的能力,也就是选择了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当出现极端风险时能释然的接受。

    四、懒惰——认知限制的信任崇拜

    关于委托,有一句话非常有名,也最常被提及:“何为效率,其实就是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士去做。”

    这句话是绝对的真理,但往往我们又因此陷入到一个全新的陷阱之中,那就是——“专业”本身并无绝对,只有相对。我们所遇见的、所接触的、所认可的,都是相对我们认知本身更加专业的人,但在相关的领域究竟是不是专业根本无法考证,或者说不可考量。

    面对相对专业人士的降维打击,我们一般人都会欣然接受甚至趋之若鹜,因为无论是认知领域还是实践领域,对方都能够完美而优雅地“向下兼容”,这种降维打击不仅仅造成我们盲目信任崇拜,甚至是自我“懒惰”式地委托行为产生。

    这样的懒惰其实本质来说无法避免,因为我们的认知总是局限的,社会的精确分工也决定了我们必然只对个别领域的专业知识研究较深,对其他专业领域都是需要接受社会和市场的再教育,这是我们作为“韭菜”的自我修养。而唯一的可行性方法可能就是——提升自己相关领域的理论认知水平,在可控范围内做好自我决策和自我控制,在可控范围外,做好被割韭菜的觉悟。


    结论:这注定是一篇“道理我都懂,但就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废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养“基”场建设指南(八):盲目自信、懒惰与贪婪是一切的根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nl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