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江湖故事精选版
写给“简书”的读者们

写给“简书”的读者们

作者: 张进ZJ | 来源:发表于2018-05-01 23:05 被阅读887次

    受邀入驻“简书”,至为荣幸。在这里,我打算先连载三年前写的书《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而后,再把我近三年在“渡过”公号上写的内容整理发出,献给“简书”的读者们。

    先说一下我的经历,以及为什么会写这些文字、做这些事情。

    (一)

    2011年下半年,没有任何预兆,抑郁症不知不觉袭击了我。失眠、头疼、情绪低落、记忆力变差、思维速度、效率下降……所有的症状一个不拉地先后来报到了。坚持咬牙工作到2012年3月,终于不堪重负,轰然倒下,开始了长达半年的治疗历程。

    当时,我自己及身边,没有一个人懂抑郁症。完全不同于其他疾病的诡异体验,瞬间击倒了我。被疾病裹胁着,我度过了长达半年的病程。

    那是一段黑暗的岁月。是无知而非疾病,构成了对生命的巨大恐惧。最初,我拒绝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排斥看病,最后走投无路,只好去医院,不幸又被误诊。半年后,病情越来越重,对治疗已经完全没有信心,只是因为还不愿放弃,只能以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换药治疗。突然之间,奇迹发生了:在换药的第19天时,用药突然见效,一天之内,我霍然而愈,所有症状消失体力、脑力、精力完全恢复,以为自己“病好了”。

    其实,那不是“好了”,而是转相。药物确实见效,但并非治愈;也直到这时,我才知道我得的不是抑郁症,而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于是医生给我调整药物,采用专门针对双相的治疗方案,从此稳定至今。

    从病愈那一刻起,出于对疾病的好奇,我开始研究抑郁症,想搞清楚折磨了我半年之久的怪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并要把我的心得告知同病者,让他们少走弯路。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篇文章写于2012年8月28日。我以《地狱归来》为题,简略地记载了我从患病到治疗见效的过程。接下来,我“急用先学”,首先想搞清楚治疗为何会突然见效,于是把我用过的11种药,它们的化学结构、适应症、不良反应、毒理药理,挨个研究了一遍;由此延伸到抑郁症的病理知识;同时阅读大量病例,增加感性认识。

    再后来,当零散习得的知识断片逐渐交汇,构成一张网络后,我找来大专院校的精神科教材,系统学习了一遍;记者职业也给我提供了便利。我把抑郁症作为报道选题,从生物学到心理学广泛进行采访。就这样,个人体验、学习体会、采访所得,结合在一起,我开始系统地撰写文章。

    这些文章传播出去后,渐渐有很多患者及家属慕名找我咨询。千奇百怪的病例扩大了我的视野,在为患者提供咨询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悟到,为什么说抑郁症是一种“特异性”疾病,为什么治疗这么困难。

    为患者咨询让我感受到价值的实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至高的快乐,也为我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很多时候,我是为了解答患者的提问而学习。

    从2012年8月到2015年3月,在本职工作之余,我边学习、边采访、边接受咨询,陆陆续续写成了一系列以抑郁症为主题的文章,包括个人体验、对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我和患者交流的故事等等。

    2005年9月,以此为基础,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著作——《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

    《渡过》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叫《他渡》,中篇叫《自渡》,下篇叫《渡人》。

    《他渡》,指现代医学对患者的拯救,即患者要相信科学,直面现实,勇于看病吃药;

    但是,“他渡”又不是孤立的,抑郁症是一种身心疾病,现代医学只能临床治愈抑郁症,要彻底治愈,还需要以内心的力量,修复心灵深处的伤口,这就是“自渡”;

    “渡人”的意义则在于,接受患者的咨询,为他们提供帮助,一是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渡”和“自渡”的要义,同时这又是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精神体验。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于2015年9月20日上架,当年即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名列第16位。至今已发行约10万册。

    (二)

    伴随着《渡过》的出版,2016年10月,我建了一个以抑郁症为主题的公号,名字也叫“渡过”。

    在“开篇的话”中,我写到:“因应我的新书《渡过》出版,本微信公众号正式开通,且与书同名,旨在科普抑郁症知识,记录有价值的病例。真实原创,知行合一,自渡渡人。”

    最初,公号上都是我一个人的文章。直到有一天,收到一位患者的信。她是一位大学生,曾经找我咨询,在我的帮助下,逐渐痊愈。在给我的信中,她叙述了自己这一年的经历和自己的感悟。

    读了她的来信,我觉得她的治愈经历,可以给其他患者以信心。就征求她的意见,可否编成一篇文章发表?她欣然允诺,甚至勇敢地表示可用真名。

    没想到,这篇文章在读者中引起了共鸣。一天之内,患者信息不断。我突发奇想:既然这么多患者愿意分享他们的感想经历,何不约他们写稿呢?

    于是,“渡过”公号就从我的个人小天地,转为公众写作和交流平台。2016年5月,我把公号上的文章,优中选优,重新编辑出版,这就是《渡过2》。

    《渡过2》也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幻象”,是患者诉说疾病感受;中篇“光明”,是患者交流康复经验;下篇“知行”,是医生、咨询师、专家记录案例,科普知识。全书主旨,其副标题《接纳是最好的治愈》已经点明——“与命运和解,与真实相遇;接纳自己,知行合一”。

    (三)

    和《渡过1》、《渡过2》同步,不知不觉中,“渡过”公号也发展壮大。如今,“渡过”已经不只是一个公号,还有16个社群,涵盖读者、作者、家长、写作、摄影、运动等方方面面,群成员达4000多人,初步实现了我创办时的初衷,成为“精神疾病患者的互助康复社区”。

    2017年除夕,万家团聚的时刻,我在灯下给“渡过”公号写新年献辞。记得当时窗外暗夜无垠,鞭炮零零星星地闷响,烟花的光破窗而入。我停下笔,关了灯,沉浸在黑暗里。

    我想到,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抑郁症科普的行列,抑郁症的知识已经不难获得,下一步,我应该把病耻感问题作为主攻方向。而精神疾病从来都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应把他置入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之中,包括家庭、环境、时代变迁,作动态地、历史地考察,才能理解疾病、理解患者。

    由此,我在2017年启动了抑郁症患者寻访计划:去全国各地,寻找有代表性的患者,进入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采访他们,描述他们的人生境遇,以及他们的社会关系对其疾病和命运的影响,以此为当代中国的精神健康现象,提供一个真实、完整的解释。

    在采访中,除了获取写作材料,我还给自己增加了一项任务:传播精神健康知识,帮患者家庭排忧解难。在重庆,我访问了一大家子,好几口人患病,全家总共买了4本《渡过》,还成立了一个微信读书群,叫“学习路上我们手牵手”。这让我受宠若惊。现在,这家人最小的患病的孩子,成了“渡过”的作者。

    还有一位妈妈,从公号上获悉我的行踪,联系上我,希望我就近看一看她的儿子。她说,儿子本来品学兼优,今年寒假后突然拒绝上学,疯狂玩电脑手机,除了上厕所基本不出屋。两个多月了,昼夜颠倒,一天两顿饭。不和父母交流,不信任何人。

    见她忧心如焚,我改变行程,去了她家,和孩子艰难地谈了一个多小时。当天晚上,孩子走出自己的房间,全家人一起吃了一顿晚饭。临别前,我和孩子爸妈商量了应对办法。我劝他们不要慌乱,不要急于让孩子上学;先恢复亲子关系,让孩子凝固的情绪流动起来,同时综合求治。现在孩子妈妈仍然和我保持联系,孩子也在一天天发生变化。

    采访过程中,我同步在“渡过”公号上发表“采访札记”,很多读者得以关注我的行踪,甚至希望参与。一位前同事要求我带她一同采访;一位父亲请求我让他患病的儿子随行疗愈;一位读者提出如果我去他的家乡,他可以赶回家打前站……尽管我没有答应,但他们的信任让我感动。

    从2017年4月到10月,我走访了全国十几个省区,采访40多人,完成了《渡过3》,目前已经交给出版社,即将出版。

    (四)

    2017年3月,在第二届尚善公益传播奖评选中,“渡过”公号获最大奖项“年度贡献奖”。

    从《渡过1》到《渡过3》,加上“渡过”公号,我隐隐觉得,我的行动获得了某种追随。我写作的主题,决定了接触的大多是中低层百姓。囿于环境的限制,他们平日很难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不同层次的文化。因此,我做的这些事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价值和文化的传播。

    与此同时,我还在做一件事情,倡导大众写作。我从来都认为,写作不是部分人的专属权利,写作的愿望植根于人性深处,甚至可以说是本能。我通过各种方式,讲课、访谈、聊天,动员读者参与原创写作。很多作者从未写过文章,甚至不会用电脑,更不懂得主题、结构等技巧,但他们有生活,有真情实感,经过训练,就能写出很好的文章来。

    我逐渐意识到,“渡过”公号的一个目标和使命,就是引领从未写过文章的读者,以浑朴之心,记录自己的生活,实现写作的疗愈。

    回到本文的开头。正因为上述原因,我打算把这些年写的有关精神健康的文字,在“简书”上整理发表,希望能对“简书”的读者有一些切实的用处,也希望大家能喜欢。

    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给“简书”的读者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vk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