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这篇文章[《为什么说心理学,统计学是必修课》] (https://note.youdao.com/s/dvkrHr5k)展示了一篇有趣而又严谨的文章如何徐徐展开,给我写文章有如下四个启发。
01 首先,悬念设计。
作者抛出两个钩子(hook),引发读者好奇, 很想读下去了解究竟。
第一,从自己求学的疑惑入手。
为什么学心理学,要开设偏数学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通俗说,就是作者标题,为什么说心理学,统计学是必修课?这不光是作者,作者同学,也是读者所不能理解的地方,引发读者好奇心。
这个作者的亲身例子,让读者感觉在身边发生的实例,很真实可信。
第二,从死亡地图背后的统计学逻辑。
从一个钩子(hook)“死亡地图”入手,一下仅仅抓住读者的心,尤其在疫情尚未完全消散的今天,更是引起大家的关注。为什么能够从统计中找到抓手,一举遏制伦敦的霍乱疫情。
这个精心选择的例子非常棒!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让大家想到新冠疫情,大数据分析和统计帮助我们分析疫情源头和传播途径。
02 其次,以图达意。
作者的图和文是非常好的补充,在文中,讲到科学研究的归纳和演绎,有些抽象,她就用一副简单直观的图展示。

这在上次一篇教育孩子差异的文章中,她通过画影响圈和关注圈,就让我体会通过画图传递信息的能力。

以图达意,不在形式,而在实质。在写比较抽象的理论时中可以多尝试这种方法。
03 再次,主旨突出,清晰逻辑。
通看整篇文章,一直围绕心理学研究方法阐述:
-首先是为什么要做心理学研究,
-然后做心理学研究意味着什么?和我们生活的链接在哪里?
-最后我们如何做,可以减少被蒙蔽?
04 最后,生动例子让干货不干。
作者文中,除了死亡地图,还引用了很多例子,让干货不干,例如,信念偏差, 举了悉尼歌剧院的例子,13倍的金额差异,让我印象颇深。而且不少读者也和作者一样在澳洲生活,估计这个例子也会留下深刻印象。
篇幅所限,我觉得可以有个不一样的地方,是关于结尾的两句话,和前面教授对心理学研究的评论,是不是可以加些过渡,让整个文章结尾更加顺畅?
这让我想起了苏格拉底的名言:哲学的使命就是让人认识他自己,而真正认识自己的人,会发现其实自己是无知的。
带着自我认知的微光,善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不断看到「人性」的真实世界。
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对于教练提升,开启自我认知的微光,看到人性的真实世界有什么样的链接和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