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讲经验,直接干货,举例为证,重点加粗。
以下按照字词句文的分类方式铺展讲述写作文采技巧。
其中举例以自己写过的文章(未标注作者的)为主,意在更走心得分析技巧层面的内容。
文章涵盖面广,字数够长,没时间可直接看加粗字体。
虽然不加粗内容也很重要。
___________优秀写手分割线___________
字以生词,词可成句。然字词句孰轻孰重、谁主谁次难以定论。
单字篇
1、自古诗书求炼字,一首简短的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多因一字不定而被反复斟酌。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余字,最后确定了“绿”字,或许人们都能感受到“绿”字是极其妙的,但一个字又能妙在何处?一字一词皆有其属性,正如世上有白人、黑人、黄种人,“绿”本是形容词,放在这里就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翻译起来就是“使……绿”。一个字就考验了笔者的基本语言技巧,或许不算高级,但想熟练运用,需些功底。此外,“绿”字因形容词动用,使整首诗有了动感与画面感,“绿”字一出,似一笔刷在纸面水干之际左右两下便渲出画面底色,形象且具视觉美。
除技巧上的使动用法,修辞上更是运用了极具传达性的“通感”手法,又叫“移情”。“风”是可听不可见的意象,而用“绿”字来写“风”,化听觉为视觉,将难以描述及传达的事物通过另外一种感官感受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切实地描绘出了诗中的画面与诗人的感受。
诸如此类的炼字典范还有: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洞庭边。|李白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徐元杰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贾岛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刘庭信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仿照这些典范,我们可以写出这样的句子:
“绿柳扯暖风,烈鸟饮残晴。”
“朝阳使野草汗得无码,野牛跑到了放牛娃的胯下。”
“那红叶抚过的秋风,那飞燕去过的远方。”
古诗中,炼字经典被称为诗眼。不难发现,但凡诗眼多自带修辞格,譬如前面提到的绿、藏、赊等字,或极具感官冲击力,譬如前面的敲、乱等字。
2、韵脚。
有韵脚的句子读起来就很美,但凡艺术都讲求整体感,无论绘画、音乐、还是写作。人们听到一段很押韵的句子常会觉得很美,正是因为韵脚的存在使得一段话有了音律上的整体感,相应有了一定的音乐美。
譬如:
《小城故事》
是否是一个意在留我的城市,
让我写一首不那么凄凉的诗。
《时光2》
花儿装扮着她的模样
烛光点亮着她的晚餐
渔叟撑起了他的竹仗
妈妈晒着婆婆的衣裳
当时光在指尖涓涓流淌
你,在我的身旁
《悼忘歌》
天醒了,我也醒了
溪旁的柳树长满了芽
树上的芽儿开满了花
红花、绿芽、溪水、人家
处处莺啼如叫蛙
天醒了,你也醒吧
《我欲成仙》
白天你上班我养鞭
晚上我殷勤你成仙
技在前戏足知深浅
意为伊人醉相痴怜
(忽略这首)
《小城故事》简短的两句话通过“市”与“诗”的结尾,重复的发音强化了笔者对小城不忍离去的浓浓深情,也就是1+1大于二的效果。
《时光2》整首小诗的意境美与情感传达就因为韵脚的抢眼存在而得以强化。
《悼忘歌》中间四句尾字一致押韵增强了诗中画面的和谐度,有了增强了的和谐画面,诗尾的转折更加突出,扬抑的效果跃然纸面,“天醒了,你也醒吧”点睛之句传达了笔者对逝者无尽的思念。
带有押韵的诗文很多,不在这里多做例证。
3、平仄(韵律)。
汉字拥有独特的发音方式,字的读音有着一定的声调,在古语中被分为:平、上、去、入。现代汉语为:一声平、二声扬、三生拐弯、四声降,四个声调也有平仄之分。
平调(一二声)给人以舒缓悠扬的感觉,仄调(三四声)给人以婉转强烈的冲击。感受不同声调的魅力所在,是熟练运用的根本。
以下文为例:
《时光1》
河水很清
麦田很黄
诗人很懒。
诗中“清”、“黄”、“懒”分别为“一”、“二”、“三”声,一声平起(起势)、二声张扬(渲染情感)、三声婉转(收尾)。“懒”字三声婉转的音调给人意犹未尽之感,恰巧传达出了笔者在这美好景色、大好天气下享受无限风光的悠闲自在,诗句很短,韵味绵长。
倘若“懒”字换成其它音调的字,比如四声,那就会少了些意韵绵长,诗味缺了不少。
另外,若说《时光1》是单身汉的惬意,《时光2》则是双人世界的满足。
再举一例冯唐的现代诗:
《可遇不可求的事》
后海有树的院子
夏代有工的玉
此时此刻的云
二十来岁的你
子、玉、云、你,读音分别是zi,yu,yun,ni。124的韵母都是短韵,拼音一般长短。14是押韵,23是同类韵。声调是“上去入上”。一切像是安排,又看不出明显的安排。但正是这些微妙的字与韵的关系,才让这首小诗读来那么舒服。
高晓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自己曾给人写的一句歌词:“白茫茫茫雪”。别人问他为何不是“白茫茫”,他说“不为什么,只是为了韵脚、韵律。”
所以说,文章就像建筑,一方为实用,还要追求美观、美感。
END.
(下篇预告:词语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