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不同的产品经理交流后发现,各家公司都存在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对于头条,这可能归结为:数据信仰。
数据信仰,是笃信数据标尺作为最终衡量。
在完备AB系统的支撑下,产品的最终决策有了统一的度量衡:核心业务指标 + 产品核心指标。
在两类指标的引导下,在产品全量前的LaunchReview时,所有人都能够放下级别,用数据说话:数据好的上线,数据差的回滚。
减少了产品经理的拍脑袋,减少了老板的决策,对于产品而言,莫不是一桩幸事。
数据信仰,是承认碳基生命的局限性。
同硅基生命相比,人类更适合的是战略型而非战术型的判断。机器算法以局部最优解、概率最大化为导向,在限定范围的战场上,其计算严密性和效率性是远胜于人类的。
我们需要承认自己擅长的,也要认知到自己不足的:创新性业务方向的判断,是需要人来拍的;基础性业务指标的实现,是需要相信机器能做的更好。
以美食类的内容消费为例,如果交由产品经理来拍策略和内容分类建设的话,大体上你不会看到“东北大胃王”这类的视频,更妄论恶心重口的内容。内容量的缺失,势必带来分发效率的下降。
在这个场景下,尊重机器分发的效果,人得以从观察的角度来切入时,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认知范围,也能够更好的发现用户的偏好和业务的潜在可能性。
数据信仰,是坚守长期的价值观
如上文所述,算法驱动更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困境。以内容分发而言,加大Push频次、增加低俗内容的分发等,都能够刺激短期的业务指标。
在短期数据指标的诱惑下,才更需要人来做出价值观的判断和选择: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获取不该要的数据指标,一如国家的发展需要坚守不要污染的GDP。
在数据驱动的场景下,产品经理或许可以明确自己的职责:
- 基础:明确核心业务指标 和 产品核心指标,作为所有AB实验的度量衡
- 业务:在做改进的时候,明确待改进的衡量指标,收集需要给予的信息支持(如可能的环境因素、常见的场景、待补充的资源),制定规则的底限而非上限,交由机器来优化。
- 探索:观察业务反馈,正向的、负向的、意料之外的,从而更好的发现改进和调优的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