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掌控,外部影响》,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希滕德拉·瓦德瓦(Hitendra Wadhwa)。今天是第一讲,题目是《内圣外王的勇气》。
此书脱胎于瓦德瓦在商学院开设的一门讲“个人领导力与成功”的课程。我们知道商学院里大部分课程都是管理公司、管理业务,都是对别人,而这门课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讲的是自己的成长。
作为一个印度裔的美国人,瓦德瓦继承了印度人的一个传统。他喜欢沉思,他能把问题想得很深,他有哲学思维。他这本书里不但有最新的心理学、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还结合了古人的智慧,还有各路英雄豪杰的事迹,写得相当热闹。其实咱们中国人对瓦德瓦这番道理也有说法,我尽量结合中国智慧讲解。
这本书的主题,是教你怎么成为一个重量级人物,一个“大人物”,也就是对他人有领导力、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人。
这不是新话题。但是一般谈领导力和影响力都是从外部出发,说你如何如何对外行动。从行动上讲的话,讲得好你可能愿意身体力行;可是很多时候讲的不好,你会感叹说我有必要做这样的人吗?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大人物?你得有一个强大的精神内核。内心足够强大,对外部事物自然就能应对自如灵活处理,根本用不着动辄得咎,整天担心我做这个符不符合规定、做那个会不会得罪谁。没有强大内核,整天被外部事物牵着走,那就是德不配位。瓦德瓦特别引用了达芬奇的一句话 ——「你永远都不会有比对自己更大或者更小的支配权。」
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控自己的内心,才能在多大程度上支配外部事物。这就是此书标题「内部掌控,外部影响」的含义。
用中国话来说这就叫「内圣外王」。内圣外王这个词原本出自《庄子》,后来被儒家拿过去,成了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内圣」不是说你非得当个圣人,而是说你要有强大的内心修养;「外王」不是说你要当皇帝,而是说你要有领导力和影响力。所有先贤都认为,内圣和外王是相辅相成的,你得内外兼修。
那你可能会想,我就是个卑微的小人物,没有权力,每天都被他人支配,我何谈内圣外王呢?咱们先听个真实的故事。
✵
有个青年女化学家叫芭贝特,她所在室验室的老板叫戈登。戈登是行业大牛,但是脾气不好。有一次芭贝特找戈登讨论前一天交给他的论文,戈登一见面就说,你这篇论文纯属垃圾,我已经扔垃圾桶里了。
我们设想一下,作为一个小人物,被老板这样批评,应该怎么办。我正好听到贾行家和脱不花他俩发明了一个谈话技术,叫做“可不咋地” —— 也就是先肯定老板的批评 —— 芭贝特就是这么做的,而且她做了更多。她接下来的这段话,可以写进教科书。
芭贝特说:“戈登,你说我的论文是垃圾,可不咋地,我写得的确不行。我每次读你写的论文,总会想你怎么能写得如此清晰明了,这也是为什么我想要跟你一起工作。去年秋天你给我提供这个职位的时候,我真的太兴奋了。咱们现在这个研究成果非常重要,如果我这篇论文能写好,它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那论文已经这样了,你看看能不能给我一些建议?我想跟你学习怎么把论文写好。”
戈登态度立马好转,他赶紧把论文从垃圾桶里翻出来跟芭贝特一起修改。
我们从芭贝特这段话里至少能找到五个谈话技术 ——
1. 一上来就是“可不咋地”,先用认同提醒对方咱们是一伙儿的,别误伤;
2. 表达赞赏,调动情感力量;
3. 帮对方看到事情的另一面,也就是虽然论文写得不好,但研究做得不错;
4. 重申双方共同的价值观,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论文产生影响;
5. 提出具体行动方案,以此建立起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
芭贝特只用了35秒就把这些信息全给到了。这些技术可能是你很熟悉的,你可能学过“关键对话”、“谈判技巧”、“非暴力沟通”等等知识,但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瓦德瓦说,这里我们真正应该注意的是,在这番对话中,芭贝特和戈登两人,究竟是谁在领导谁?
答案显然是芭贝特在领导她的老板戈登。这就是领导力。领导力比的不是岗位指令顺序,而是内核的大小。芭贝特的真正了不起之处并不在于她使用了那些技术 —— 可能她根本就没想过用套路 —— 而是她内心的强大,可能比戈登还强大。否则畏敌如虎,一见老板先矮三分,什么套路也使不出来。
领导力不是外部的地位高低,而是你内在的选择,是你能不能在自己辐射范围内产生最大的积极影响,这也就是「外王」。
再来一个故事。瓦德瓦有个女学生,13岁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在医院里等待手术。有一天医生将她的父亲叫到病房外,说了两个坏消息。第一,你女儿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原计划一星期之后的手术必须得提前到今天晚上。第二,医院出现了一个状况,没法给孩子提供麻醉,手术只能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
没有哪个父亲受得了这样的消息……但是父亲回到病房,带给女儿的,却是两个好消息。
第一,医生说今天就可以做手术了,不用再等一星期,这意味着三天之后你就能出院回家了!第二,医生们一直在观察你,他们认为你是最勇敢的少年,所以手术甚至不需要麻醉!
很多年以后,女孩才知道这番话背后的真相。她早就忘了自己当年是如何经历的那场手术,但是她永远都记得父亲给她的两个好消息。
这是广义上的领导力。领导力不是说你非得指挥谁、调动多少资源、安排什么事儿;领导力也不一定非得使用什么套路或者权谋。领导力是你能不能、你敢不敢让人、让事情产生积极的改变。
领导力是真正的「做自己」。我们专栏以前讲过「基于信息论的人生观」 [1],多数人都是按剧本走,别人安排啥就干啥,那等于是工具人;只有当你跳出剧本,施加一个主动性的时候,你才算活出了自己。
领导力是内圣和外王的互动。
✵
但我们常常觉得内圣和外王是矛盾的。
有一位临终关怀护士叫布朗妮·维尔(Bronnie Ware),问了很多临终的人们一个问题:“你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答案有“我真希望我没有那么用力工作”、“希望我有勇气表达感情”、“要是一直跟朋友保持联络就好了”等等,但是排在第一位的是 ——
「我希望我有勇气过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别人期望的生活。」
要不怎么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呢 —— 为别人而活的最后都后悔了。但人生总有这样的矛盾,你要想多赚点钱可能就得放弃理想;你要想升官可能就得低头;你要想夺取功名利禄,就不能花很多时间搞业余爱好……
这些矛盾本质上是你“内心想要”,和“外部世界要求”之间的矛盾。我们专栏讲过泽娜·希兹的《恍惚在思考中》,说读书人应该修炼自己的精神内核;但我们专栏也讲过巴拉巴西的《成功公式》,说「你的成功由我们决定」[2] —— 决定你成功与否的不是你的内核也不是你的业务表现本身,而是世人对你业务表现的评价。面对这个成功定律,希兹会说人的才华和野心是两个不同的维度 [3],内圣和外王是两回事。
但是世界上有些牛人,就爱说自己是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取得的成功。比如巴菲特说有的人根据“外部计分卡”生活,有的人则是对照自己的“内部计分卡”生活,而他从他父亲那里得到的教诲是一定要用“内部计分卡”来衡量自己。巴菲特说他的股票操作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就是因为他有强大的内心。
这样的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认为瓦德瓦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就是他从现代人实践的角度,把内圣和外王统一起来了。
古代精英对「知行合一」有过很多讨论,但是关于内心和外部如何统一,其实是直到现代才成为普通人面对的问题。过去每个人都是某个社会有机体的一分子,你或者属于亲族、或者属于单位、或者属于某个组织,你会认为按照集体的期待去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只有到了今天,人们有了一定的经济独立和自由,才谈得上「做自己」这个选项。
可是人们往往不知道怎么使用突如其来的自由。对某些人来说,“做自己”的意思就是“我现在终于可以不管不顾放纵一把了”。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自我。一个更真实的自我,必须是人的直接本能之后的某种东西。
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意识到人脑是个「多元政体」,人在每一时刻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欲念,你必须在众多想要的东西之中追问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比如你今晚很想多喝几杯酒,但同时你又想把明天要做的报告写完,而你更想要的还不是那个报告,而是通过报告去影响公司的决策,不过你真正想要的还是通过那个决策对社会做出正面的贡献……这里的每一个想要都比前一个更高级。如果现在有件急事儿比公司那个决策更能体现你的价值,你可以放弃那场报告。
有这样的自我发现,我们面对各种局面就不再只有本能的反应。你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找到了自主的余地,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瓦德瓦说的对自己内心的掌控。这也是从纳粹集中营幸存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l)说过的、也是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反复讲过的那个道理 ——
「在刺激和回应之间,你还有选择如何回应的自由与能力。」
这就是「内圣」。
但光有内圣还不够。为了成功,你总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联系。有时候你有美好的愿望,可是别人没有这个愿望;你想把事情做好,可是别人的心思不在这,那你怎么办呢?
瓦德瓦说你要用自己的内核去对接别人的内核,去激发他们最好的一面。这就是「外王」。
瓦德瓦说领导力就是为了跟他人追求一个共同的积极目标,我们要把自己和别人的优点都发挥到极致。如果你始终都能做到这一点,你就已经为成功创造了条件 —— 你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只是概率问题。
我想孟子肯定会同意瓦德瓦这个说法。孟子每一场游说都是在试图激发别人身上最好的一面。而我们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我们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好的一面。
✵
你愿意跟别人连接吗?
陈寅恪先生55岁的时候客居成都,思乡又赶上生病,写下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每一个曾经有理想的读书人,读到这两句大概都会生出许多感慨。我这个无比骄傲的人,豪情万丈想要大干一场,怎么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难道说怀才注定不遇,英雄注定孤独吗?
瓦德瓦这本书也许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自己内心强大是不够的,你还得去影响别人才行。你不但要对自己有信心,还要对别人有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