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的故事(六十八)挑水

作者: 海淀老头儿 | 来源:发表于2023-07-30 06:38 被阅读0次

海淀的故事(六十八)挑水

小留流第178篇

   罗曼罗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

   上世纪50年代消灭了一切私有制,海淀镇上近200家的买卖全部关停,镇上进行了统一规划和调整,变成了一水儿的国营或大集体,对外营业的店铺一般叫什么什么门市部,主要分布在老虎洞和西大街。

   这是老虎洞买卖街,昔日里,热闹非凡的老虎洞变的冷清安静了。自我记事起,老虎洞只有粮店、煤场、日杂商店、茶庄、大众浴池、大众回民饭馆儿和北菜市场。而南大街上,从黄庄起有高台阶儿副食店、黄庄饭馆、海淀南菜市场,再有南小街小食品店、更生饭馆和高台阶儿粮店。

   要说西大街当时算是最繁华的买卖街了,铺子也算最多的,路西有什么度量衡、二层理发馆儿、北兴山回民小吃、新华书店、压切面铺子、小平房诊所儿、向阳商店、仁和酒店、绱鞋门市部和花鸟鱼虫商店。路东有海淀百货店儿,这是从老虎洞搬过来的,接着是家具店儿、红艺照相馆、药铺和克利华铁匠铺、回民饭馆、图章门市部、修理收音机铺子,还有委托和钟表店儿。

   就这么说吧,归了包堆,海淀镇上的买卖铺子加在一起有二十来家儿。唉,各种手艺人集中在一起,成立了“海淀综合社”。这回好了,曾经单打独斗的小作坊没了,大家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同志们每天凑在一起干活儿,一起开会学习,一视同仁,不分贵贱手艺高低,每到月底一起关饷(发工资),当然指定高不了。

   那个时候家家儿都是一群孩子,人们常说的大的带小的,一个踩着一个肩膀下来。如果家里有老人儿,那可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事儿,毕竟年轻的公母俩都可以上班,那怕多挣个几块钱,也能贴补家用,活泛的多。而我家几个孩子,甭说爷爷,连奶奶谁也没见过!更甭指望有人帮着带孩子了,照顾孩子的事儿自然落在了我老妈一人身上,

   您想啊,一大家子人吃马喂的就指着我老爸一人儿,单位在西大街向阳商店的南侧。虽说日子过的有些紧吧,但老爸心态乐观,工作起来毫不含糊,兢兢业业干着本职工作,甚至可以说陶醉在其中。本来嘛,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手艺人,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大家子,说来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儿。

   不仅如此,老爸对工友们也是有求必应,有说:张师傅您这活干的真漂亮,我的总干不好,您帮我干干呗!老爸总会爽快的答道:好!我来。虽然大家同工同酬,也没奖金,干多干少都一样,而能让我老爸乐此不疲的常常得到工友们的好评“活雷锋”。

   我老爸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头一件事儿挑水,水井在大井胡同。这挑水可是个力气活儿,特别累人。井口安有辘轳,而你要把拴着绳子的水桶续到井底,要那么一甩,才能让水桶在井中翻躺,舀上多半桶水,再用辘轳摇到井口,每天如是把水挑回家。

   咱不是说过嘛,三角地的房子是赁的,老爸始终心存感恩,常常挑水的时候,也顺便给房东挑上两担,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他人。后来,我家搬到了前官园25号,样式雷的房子早已归属海淀房管所,房租也交到了房管所,可老爸挑水的时候,依旧给“老房东雷家”挑上两担。

(前官园南口水管子)

   当我成为家里挑水的主力时,已经不用去井台儿挑水了,因为有了自来水儿,可有一节,水管子一般只安在胡同口或马路边儿。上图是前官园南口儿的水管子,看是不安在街边儿。而我家在前官园西口儿,那水管子离家也有百十米远呢,所以,那时小镇上到处可见满大街挑水的景象。

   您猜怎么着,说到去水井挑水,这事儿我也干过。话说,我们上学的时候,甭管是南大街小学还是海淀中学,正儿八经学习的时候不多,开会可多,忆苦思甜也多。要么就备战备荒,不是搓草绳,就是挖防空洞,反正一年到头儿,不是学工就是学农,不是三夏就是秋收。

   我上中学的时候,学校与三星铅笔厂对口儿,得,同学们三天两头去学工,一个个跟铅笔厂正式职工是的,不但熟悉铅笔厂的里里外外,还熟悉制作铅笔整个工序,要不是后来铅笔厂倒闭了,谁要说是来铅笔厂上班,估摸着都不用学徒了。

   说说学农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学校与上庄乡对了口儿,学农自然要去上庄乡,就连毕业以后插队还要到上庄呢。话说,1976年秋天刚开学,椅子还没座热乎,学校便下达了去上庄学农的通知。其实学工学农对我来说不是坏消息,只要不学习干什么都成。

(彩和坊胡同由南向北)

   这回,我们不但学农还要学军,学生们一起拉练走着去上庄。好嘛,这天早晨秋高气爽,我们几个班,鱼贯走出海淀中学大门,左转就是彩和坊小学,没瞧,眼前这大门就是彩和坊小学校门,我们沿着彩和坊胡同一路向北,就是图中骑车人的方向。

(右侧圆弧的房子是海淀百货商场)

   同学们唱着革命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一路向北出彩和坊胡同北口是海淀百货商场,上图就是,然后沿着图中斜路,下坡走西岔过草桥儿,尔后路过西苑操场斜么叉的直奔颐和园。大约中午时分,我们走过西北旺大桥,一队又一队的学生沿着京密引水渠北岸前行,您想啊,大家一猛子走了半天儿,老师也受不了啊,于是下达了原地休息的号令。

(309医院门前铁桥下)

   这图是80年代309医院门前的京密引水渠,那个时候两岸还是黄土河坡,可直接下到水边儿,瞧,那个和弄水的就是我。

直到90年代才打造了河堤加装了栅栏。

(2015年我骑行在京密引水渠北岸)

   还说去上庄学农的那天吧,走到了中午,老师下达了原地休息的号令,虽然同学们走了半天儿,但也不觉得累,孩子嘛精力就是旺盛,或许是新新劲儿的缘故,大家纷纷跑下河坡玩儿水、抓小鱼儿。

   河坡满是野草和黄土,但河水倍儿清亮。怎么呢?也许那时河底没做防护,大自然有着天然自净化功能,所以水很清澈一眼能望到底,水草从河底曲曲弯弯伸到水面儿,水草间或水面儿上游动着成群的小白条儿(净水鱼)。

   同学们下到河边儿,有洗脸的,有玩儿水逮小鱼儿的,也有不小心踩泥里的,引得一团浑浊,成群的小鱼儿呼啦超四散奔逃,可不一会儿,水清了,小鱼儿重新聚拢过来,你若双手放进水里,小鱼儿便会游到你手心里寻找着什么,一点儿也不怕你。

   下午我们走到了“上庄水库”,那时上庄水库还有个很火的名字“东方红水库”,水库周边属于上庄乡。我们班分到上庄二队,好家伙,男生女生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人吃马喂就够劳神的,还得安排住的地方。

   哪有那么大的地儿啊,于是班也拆了,有住老乡家的,有住大队部的,唉,我就住大队部,队部东边儿是一拉遛儿大棚,那里有知青伙房,知青宿舍,我们十几号人住大棚,床是木板子搭的大通铺。

   您想,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吃喝得先行,老师早已选中几个学生去伙房,负责蒸窝头,熬玉米面粥什么的,而所用的水呢,就要到村边儿井台儿去挑,这挑水的人选中自然有我一个,谁叫我会挑水呢,我还臭美呢!

   您还别说,村边儿这井口儿也是大条石的,日久天长,井口周边的石头被踩的光滑圆角,还满是水渍青苔。井口上面安有辘轳,井口不算大,水桶能下去,里边挺宽绰,有七八米深。挑水我会,可在井口儿摆弄绳子,让水桶装满水可不容易,我晃悠半天绳子,下面的水桶就是稳稳的坐在水里,怎么也不躺下,折腾许久,嘿,感情也有巧门儿的。您得在水桶半空时抖绳子,让水桶摔跤,趁水桶在空中横置或倒置时松绳子,噗的一声,就能舀上半桶水。然后摇动辘轳,吱吱呀呀把水桶摇出井口。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把水桶拎到边上,便一头扎进桶里喝上了,本来嘛,刚才折腾了一溜够,急的满脑袋汗,好不容易打上来的井拔凉水,不先弄个水饱还等什么!

   要说井拔凉水还真凉,我咕咚、咕咚喝了个水饱儿,这才慢慢抬起头来欣赏一下,我刚打上来的这桶水,好家伙,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吓一跳,您猜怎么着?一只巨大的癞蛤蟆,正稳稳的坐在水桶底部狠狠的盯着我呢。

                                                  2019年3月26日

                                              2023年7月31日星期一  海淀老头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海淀的故事(六十八)挑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zj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