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一个APM(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后台的重构,从熟悉业务到梳理产品信息架构,再到出新的框架层原型图,断断续续的大概花了三个月时间。
前阵子根据重构后的原型,设计师出了两版效果图,老大们评审后一致认为,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就是没亮点,说实话评审的时候我也发现了。。还自嘲的说费了半天劲和竞品打了个平手。。。认真的反思了一下,对我触动挺大的,因为我发现这个产品平庸至极但又挑不出什么问题,我确实是按照一个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产品系统化思维去做的。那问题到底处在哪儿呢。。仔细想想,突然觉得好可笑,这么简单的问题被我忽略了。当我从战略层到表现层自下而上的搭建产品时,不断的想哎呀~这个交互的坑被我填上了,棒棒哒,哎呀~这个导航的坑就是因为结构层有问题嘛,修改后就好啦,哎呀~我重构后这项目绝对弯道超车,甩的竞争对手不要不要的。。在填坑的自嗨中忽略了为产品注入灵魂,忘记了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说的有点虚了,但这正是为什么产品做的正确而平庸的原因。就像人和人都有头、四肢、躯干,但是除了用名字怎么区分他们呢,怎么确认我还是我?作为人格统一论的支持者,我相信人与人的不同除了细微的外形差别,最关键的是人格的差异。
说了这么多,那该怎么办呢?跳个大神为产品注入个灵魂?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怎样定义自己,我们就能成为怎样的人。那么,以下可能是干货。
找到的方法就是将产品的逼格..咳咳..人格具象化。我们尝试从个性和态度两个方面去阐述它,因为了解个性就等于了解特性与优势,而明确态度就等于明确了自身的价值观和方法,从而形成产品设计价值观的基准。
理解产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解愿景,然后开始归纳并向上对焦。
1、远景和使命:为客户提供最优秀的端到端应用性能管理平台。每个应用都需要听云(感觉像大晚上不睡觉在给公司写软文。。)。
2、受众:应用开发维护团队、产品团队、少量中层以及零星boss。
3、业务方向:主要APM(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可能会有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尝试为产品的个性关键词进行发散到聚焦:
1、【安全】:稳定、放心、保障、稳妥、中立、私密
2、【高效】:专业、迅捷、灵活、敏捷、有序、效率、
3、【诚信】:契约精神、品质、坦率
抽象出这些关键词,怎么运用?
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无论是产品的框架搭建还是交互视觉设计,都是理性与感性交织的产物:理性帮助我们确定产品功能的边界,确定我们要做的事情,而感性可以在确定后的某一点上聚焦并无限发挥,最终获得一个正确而又个性、触动人心而且满满的情怀普遍而来的产品。而这个个性而又牛逼的产品的落地,就是要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时刻注意是否围绕着我们产品灵魂(产品定位)抽象出来的关键词而进行设计。不是我想加一个别人没有的弹窗我就有个性了,我加一个炫酷的页面动画就是满满的情怀了,而是要不断的问自己,我们的产品应该体现出什么样的气质,如果他是一个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温暖的?专业的?可靠的?180,180,180的?如果他是这样的人,他应该怎样展示给大家?这些问题想清楚后才会有靠谱的产出。
【安全】:安全是一种力量,让人觉得可靠、惬意、温暖、信任、宽容、友好等等等等。要做的是需要输出全站出错、警示、情感化设计规范,给客户一种可靠并值得信任的感觉。
【高效】:帮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因此产品设计努力的方向是引导用户向正确的目标前进,减少干扰,内容优先,少即是多。要做重点功能引导,数据展示内容优先。
【诚信】:契约精神,诚实守信,不会损害客户的利益,不弄虚作假搞假数据歪曲事实。前进目标内诚于心,外化于行。数据的准确性,定义的明确,靠谱的警报,建立口碑,树立品牌形象。
以上内容是下周准备优化产品的思路,在表现层的体现可能更好理解,数据展示更加偏向组织与效率,作为一个信息媒介类的产品内容优先;除了全站出错、警示的情感化设计统一,在交互和引导上还需要有所突破,不能局限于行业特征,其实大家就是特征的来源,互相抄袭形成了一个诡异的氛围,比如已经有友商抄袭了我们错误信息架构的控制台,并做了交互上的细微调整。
在这个时代,早已不缺乏敏捷的开发流程、便捷的工具和系统化的思维方法,难的是产品设计的本身对产品的理解和对产品性格的抽象,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来塑造什么样的产品,最终形成一个产品和团队的独特气质。
虽然现实有些残忍,有思路不代表思路正确,正确不代表能将思路落地,落地一次不代表完成了为产品注入了品格。。。就像一场持久战,在自己战力不能碾压对方的时候,能做的只是一面抗住受挫,一面积累,期待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