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片段来自《这样读书就够了》第六章没有拆不了的书——叙事类图书
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叙事类图书拆解的过程是这样的:你阅读到某一段的时候,心有所感,于是停下来思考,想到了之前曾经在其他图书中看到的概念,想到了自己过去的经验,这就相当于给你大脑中已经储备的知识加了一个案例。还有可能,你由这个故事联想到了其他事情,然后把这几件事联系起来,深究其本质,从而得出一个具备更广泛意义的观点或建议。
你在读到这些让你有所感触、有所启发的地方之后,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你得到的启发或推演出的指导性结论表达出来。这些内容将成为讲解的核心。
I便签:
叙事类图书拆解过程:
对某个片段有所感触➡️停下来思考➡️联想到类似的概念或者自己的经验➡️联系到关联事件➡️深入思考探究➡️获得新的认识或做法。
这个时候一定要把过程记录下来,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结论,这是你拆书活动讲解的核心。
A1便签:
昨天和妹妹的早教顾问商量续课的事情,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报早教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起一开始报早教的原因,当时奶奶一个人帮我带哥哥,奶奶是个文盲,更别提她动新式的教育理念了,有时沟通都是问题,最主要的是有些话作为儿媳我不方便说,于是,我想到了可以去早教,奶奶带孩子上早教的过程,孩子既能有收获奶奶也能接触到新的育儿法,也省去了我们之间不必要的摩擦。就这样早教从哥哥到妹妹一直没有间断,现在姥姥姥爷帮我们带孩子,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所以,这是我一直让孩子坚持去早教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我有了一个想法,现在的年轻父母大都比较注重科学育儿,而家庭教育的很大阻力来自于上一辈,我又想到这两天参加的蒙氏读书会内容,感慨的想最应该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和上一代。
紧接着我又想到,这可能太为难老人们了,毕竟年龄大了接受新事物比较难,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都没感受和体验过的东西,拿什么来给孩子呢?比如,全心全意的来自父母的陪伴(那时候能吃饱饭活下来就很不易了,更别提得到父母的陪伴了)接受教育的程度、爱、安全感、心理健康等等就更别提了。
我继续想,我可以做些什么呢?如果我想让他们以我期待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孩子们,那是不是我首先应该让他们感受和体验一下我所倡导的东西呢?毕竟人没办法给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推己及人我想我是不是也真的有做到我所提倡的呢?
我忍不住畅想了一下,如果我们对每个人都像对待孩子一样,那世界得有多和谐呀!
总结一下感触: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像一面镜子,你发出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所以,把你内心的善意和爱多多的发送出去,这样我们的孩子才可能感受到更多。努力做历史车轮的推动者而不是被车轱辘碾压下的白骨。
A2便签:
从自己做起,对待家人多一份耐心,只有我坚持平和而坚定的对待父母及爱人,他们才能学会平和而坚定的对待我的孩子们。
具体做法比如,不对他们发脾气、共情、非暴力沟通等等。
把全家人都当孩子对待!(os:这算不算圣母!)当然,也善待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