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辨别谣传,认清真相?

如何辨别谣传,认清真相?

作者: 许一的差评家学 | 来源:发表于2023-07-06 19:07 被阅读0次

    本号聚焦“家学”和“传承”,致力于为后代积累、开路。

    如何辨别谣传,认清真相?

    ——写于2023.7.5

    一)前言

    网上的热点新闻不断,比如#蔡徐坤事发到报案只用了十几分钟、#动车售卖盒饭出现双层价签,#被怀疑偷拍男子要两女生道歉、#大叔玩手机被疑偷拍自证清白后仍遭曝光,层出不穷。

    特别是一些信息不全、双方有争议的事件,事件本身有没有谣传、哪一方讲的是真话、事件的真相是什么,扑朔迷离,很久都还有热度。

    本文,尝试汇总了一些有见解的思路,来帮我们更好的辨别谣传,认清真相。

    二)热点“六问”

    一问,是不是。

    1、  默认不相信网上任何信息。

    2、  时刻警惕,你看到的往往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你听到的往往是别人想让你听到的。

    3、  评估来源。是谁分享了这些信息?他们从何处得来?即使是朋友或者家人,你也要审核信息来源。

    4、  标题夸大。标题是否为了轰动或煽动效应而有意为之,挖掘标题背后的故事。

    5、  确定作者。在网上搜索作者姓名,了解是否真实可信。

    6、  核对日期。是否属于最新信息且与当前事件相关?标题、图片或统计数据是否被断章取义?

    7、  检查论据。其中引用的论据、素材,是否真实?可信的故事用事实来支持他们的主张。

    8、  向事实机构求证。咨询值得信赖的事实核查组织,如国际事实核查网络和专注于揭穿错误信息的全球新闻媒体。

    二问,为什么?

    9、  每当你看到任何一个热血沸腾、义愤填膺的信息时,先冷静,尝试着想一想,这是不是事件的全貌。遇到任何事情,第一反应永远不是作评论,而是先问一句“为什么”。

    10、  你得明白一个最最基本的真理,一切结果都是有原因的。在事件过程中,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凡事必有因果,怎么可以就看到一个局部就妄下定论呢?比如一个人杀了人,这肯定是不好的,但是杀人者也未必十恶不赦,或许被杀者正有取死之道。

    11、  “谁能以及谁会”做出这个决定,是“为什么”的重要一环。

    12、  从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探寻原因。原因分外因和内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而它们各自又可能有多个,按照复杂的逻辑关系组合起来发挥作用。因果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链,甚至不是清晰的树,而是复杂的网,并且这个网中还会存在一些互相循环作用的因素。

    三问,众生相。

    13、  各方的表现是不是合理。

    14、  各方,有哪些方?——进攻方A、被攻击方B、进攻方的组织C(学校、公司、家长等)、被攻击方的组织D(学校、公司、家长等)、执法机关E。

    15、  表现,是指什么表现?——否认、不否认、惩戒、不惩戒、奖励、不奖励。

    16、即:各方的否认、奖励、惩戒(处分、开除)、这些动作是否应该做出,但未做出?

    17、被攻击方的声音至关重要。各方是否有发声,为什么没发声?发声有没有是被迫的可能?

    18、其中一方,如果做出了应有的表现,说明了什么?其中一方,如果未做出应有的表现,又说明了什么?

    19、被攻击方B未做否认,则大概率攻击方A为真。一方如果是被污蔑的,合理的操作是发声和反击,如果不发声,很可能是心虚。当然,不排除有其他的可能,比如“不知道”,但如果已经成了热点事件,在文字+短视频已经遍布城市和乡村的现在,即使被攻击的本人没看到,他的亲朋好友也会看到再告诉他,所以,被污蔑而"不知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这个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推进也在持续降低。

    20、攻击方A未撤回攻击,则大概率攻击方A为真。如果是污蔑,攻击方也是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基础上,去恶心对方。所以一般污蔑行为,只会隐蔽、小范围的进行,因为一旦事情闹大,较真起来,是自己不占理,对方如果剧烈反应,自己还要承担“造谣”的责任,得不偿失。所以,一旦成为热点事件,对方的剧烈反应就是大概率,攻击方A为了避免被追责“造谣”,大概率会撤回污蔑,或者声明否认自己之前的言论。总结,如果攻击方未做否认,则大概率对自己之前的言论不虚。

    21、组织对ta进行了惩戒,则ta为假。我们上面列了,ta隶属的组织,有可能是家长、学校、公司。如果攻击方A污蔑B已经被证实,正常情况,A的组织(如公司)有大概率对A进行惩戒。原因是如果公司不惩戒如开除,公司的其他员工心生不满,公司竟然招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合作伙伴也会质疑公司管理,从而对公司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公司有不小的概率会进行惩戒。所以,ta的组织是否对ta进行了惩戒,也是判断的素材。

    22、不同的组织,惩戒的意愿不同。家长、学校、公司,分属不同的组织,由家庭→学校→公司,组织对ta进行庇护的意愿逐级下降。比如犯错一方ta的家长是“大概率不”做出惩戒,ta的学校是“有可能”做出惩戒,而ta的公司就“大概率”进行惩戒,如撤职、开除。原因是这跟ta年龄有关,毕竟入职到公司的,已经是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担责,而上学期间怎么着也还是学生,学校能庇护还是愿意庇护一点,多给个机会。所以,基于这个考量,能得出 1.有些组织不惩戒,不能说明ta没错。2.有些组织应该惩戒但未惩戒,却能说明ta没错。

    23、弱势为大。我们上面讲过,如果攻击方A污蔑B,已经被证实,则A的组织有概率对A进行惩戒。但如果A是弱势方,组织原本会施与的惩戒,就有可能改公示为私下、力度弱化甚至取消。谁是弱势方?弱势方,不止指在事件中死亡、受伤、被窃的弱势、还可能是老人、女性、学生、残疾人这种。适用于哪些组织?适用于一切大型、需要关心自己形象的组织——公司,学校,甚至是执法机关,他们在惩戒时,都会出现弱势为大的微调。

    24、否认的,不一定是真,但没否认或者模糊的,大概率是假。因为说谎有成本,一般没人愿意公开说谎,而且随着关注度上升,热点事件上,说谎很容易被揭穿。比如一份执法鉴定公告,讲了的部分,大概率是真,但没有讲的部分,就你自己悟,有可能是还没确认,也有可能是假,反正我没说,如果你们误解了,是你们理解的问题。所以,有时公告的简陋和模糊,并非是因为疏漏,因为公告是“我保证我说过的部分都真”。

    25、  提供信息的每一方都会维护自己的立场或利益,不能完全相信。任何一方说出的,对自己有利的陈述要打问号,说出对自己不利的陈述,可信度就比较高。

    26、  任何一方的陈述,都要交叉验证,找到另一方对同一件事的陈述做对比。 

    27、  官方通告有一定可信度。但官方也是由人组成,官方同样会维护自己的立场。在看官方通告时,物证高于人证,能交叉验证的证据高于无法交叉验证的。比如电话拨打记录,一般可信度很高。是物证,也能被交叉验证。

    28、  媒体的信息可信度也不高。理想情况下媒体应该同时表述多方意见。但实际上,今天媒体披露的信息往往是单方面的陈述。媒体也有立场,会删减素材。媒体披露的原始陈述比媒体妙笔生花的文章,更可靠。

    29、  辨别利益是看透事件真相的武器。

    四问,有谁在撒谎?

    30、  人可以撒谎,数字不会撒谎。

    31、  禁止别人说话的人,大概率在撒谎。

    32、  一方在搜集证据,而另一方在毁灭证据,毁灭证据的人一定在撒谎。

    33、  一方愿意站出来宣誓作证,而另一方却不愿意发下同等的誓言,不敢发誓的人一定在撒谎。

    34、  一方愿意把问题拿到阳光下公开解决,而另一方却总是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一切都隐藏于官僚程序的迷雾中,那试图隐藏的人一定在撒谎。

    五问,有谁在引导舆论?

    37、  这个事件有没有可能是在遮掩另一个事件?事件的引爆是自然偶发的,还是刻意的?当前,有没有什么被刻意想压下的大新闻?

    38、  谁在着急给事件定结论?结论是准确、真实的吗?事实足够清晰了吗?每一个怀疑和结论足够充分吗?着急盖棺钉板,有没有可能是刻意引导?

    六问,我有无偏见?

    39、  排除感情陈见。陈见是非常强大的,可以令人作出荒谬而坚定的归因,让人失去理智,无视证据,将一切坏事统统直接归因于自己所憎恶的存在。

    40、  排除自身偏见。想想自己的偏见是否会影响你的判断,先入为主了某些不值得信任的判断?

    三)结语

    现实是复杂的,线索也不是一次性呈列在台面的,就像并无任何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基于现有信息做出的推断,也可能随着线索的披露和各方的行动而改变。在所有的环节被揭开之前,可以评论,但不能把话说满,尤其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喊打喊杀。

    比结论更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和研究的方法。

    本号用以记录可以“传承”给下一代的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辨别谣传,认清真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fr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