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956887/d61462927d920e0b.jpg)
这两周,和4个小伙伴共读梭罗的《瓦尔登湖》,觉得自己的生活好像也发生了变化。
但其实,变化的是我们的心。
我又重新认识了梭罗——一个沉溺在孤独中的智者,一个可爱的践行者,一个令人敬仰的哲人。
1.为什么孤独?
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周围的人少不了对他的艳羡和推崇。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应该活得多么滋润啊!
可事实并非如此。他本可以凭借着名校的光环和能力,过上“宝马雕车香满路”的生活,但他偏偏怀疑并抗拒了。
他看到周围的世界并不是他想要的。人们像蚂蚁一样,为面包、黄油和更多更好的食物打得头破血流,把人像牲畜一样的贩卖、奴役。
法律高高在上,所谓的道德、规范道貌岸然。城市里车马喧嚣,农场里,“散发出粪肥和奶酪掺和在一起的气味”,村民们为了无穷的欲望,成了大地的奴隶。
于是,他选择远离人群,到家乡康科德的瓦尔登湖,用一把小小的斧头,搭建了一个小屋,体验他所信奉的超验主义哲学。
他勇敢地抛却世俗的一切,直面孤独。
![](https://img.haomeiwen.com/i4956887/a4b06aec7055c4ff.jpg)
2.如何与孤独相处?
梭罗离群索居,就是想耳根清净。最主要的,内心清净。
但他 不是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或者做个消极的愤青,而是面对四壁透风的陋室,问自己,到底要什么?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他找到了。那就是:看日出日落,耕地种豆,四处散步,听鸟鸣,看鱼游,从不同角度欣赏瓦尔登湖,感受大自然的四季轮回。
他还测量瓦尔登湖的深度,嘲笑弗林特湖的命名者,还深深地喜欢那个和瓦尔登湖一样美丽,却不大为人知晓的白湖。
他到村子里观察人们的生活,饶有兴味又不无惋惜:他们本该过上更幸福、更富有的生活,那就是简单的劳作,获得简单的物质。敬畏自然,与周围的鸟兽虫鱼和谐共生。而不是无休止地耕种、工作,无尽地从大地上攫取,满足感官的刺激。最后,像枕木一样,铺在铁轨下,一层又一层。
他观察冬天的冰凌,看瓦尔登湖底的草木。倾听寒冬过去,冰块发出的“响彻天地的难忘的尾音”,就像“一大群飞禽马上要栖落在这里似的。”
他是个贪玩的孩子,在 大自然面前,好奇而又执着,非要弄清楚大自然神秘面纱下的样貌。而大自然,终究拗不过他 ,让他取胜,并洋洋得意。
他发现了彩虹下的拱座,发现了不同颜色的瓦尔登湖,发现了猎狗看到死狐狸后“仿佛受了惊吓,噤若寒蝉,一声不吭地绕着死狐狸打转转”,发现了“野兔富有弹性的纵身一跃,体现了大自然的活力和尊严。”
他解放了心灵,发现了更广阔的世界。关于信仰、道德、阅读、孤独、新世界的来临等,他给读者清醒的思考和提醒。尤其是农奴制,他更是果断坚决地反对,不留情面,不计后果,与这个昏聩的世界彻底决裂。
3.我们的“瓦尔登湖”在哪里?
被现实裹挟着的我们,无法像梭罗那样纯粹,也没有像他一样活得通透。也许这就是常人和伟人的差距吧。
我们,一边在现实中奔波、忙碌,一边在疲倦时需放慢脚步。在少有人走的小路上,草坪边,慢慢走,静静地坐一会儿。或者关起卧室的门,给自己一个暂时的空间,想想该怎么生活。
再走出来时,天边的流云,地上的落叶,草叶上的清露,花园里的鸟鸣,都成了我们的“瓦尔登湖”。
祝每个人 通过阅读,通过独处,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