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两届鲁迅文学奖的得主,多次获得老舍散文奖、传媒文学成就奖、青年文学奖等各大文学奖项。
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收入中学课本,盛誉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
他的小说《命若琴弦》改编成电影《边走边唱》,改编成歌剧、话剧、舞台剧不断演出。
在他一生中,共创作20部短篇小说、2部长篇小说、6部中篇小说、18部随笔散文,2部电影剧本。
在与疾病、死亡抗争的大半生里,他追寻文学的真实,思索活着的意义。
他是著名作家——史铁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7443/856d7f91bb011283.jpg)
让我们翻开他的这本《我与地坛:插图版》散文合集,感受那些带给我们温暖和力量的文字。
01
以《相逢何必曾相识》、《黄土地情歌》为代表的散文,是史铁生对黄土高原的惦念,对苦难的豁达。
他说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留在了陕北高原。
插队知青、上山下乡、黄土高原,对于70、80、90后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
六六、六七、六八,是属于特定一代人的难忘记忆。
奔赴农村边疆,改变了包括史铁生在内的无数人命运。
史铁生插队的地方叫关家庄,距离延川县城八十里。
史铁生和农民一起,抡锄头、刨地、喂牛;吃杂面条条,抽两毛钱的烟;看书,吹口琴。
在劳苦中甘之如饴。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7443/3499fa7cf90589c9.jpg)
20岁那年,史铁生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冰雹。
一场高烧一病不起,高位瘫痪。
与朋友们相约回陕北成了无法实现的愿望。
“在哪插队?”
“哪届的?”
“我六八。”
“初六八高六八?”
“老高一。”
“那您大我一岁,我老初三。”
这是史铁生与老插青之间亲切而独特的沟通方式。
动人的《喀秋莎》、《红河村》,坦率纯朴的陕北民歌,这是知青们在漫长艰苦生活里的希望和憧憬。
曾经有那么一代人,他们风华正茂的走向广阔的原野,把自己的最好年华奉献在黄土地上。
这份素朴的精神,令人动容。
02
在史铁生的散文里,我们常常能读到他对生命的感恩和生活的留恋。
世间美好的万物在他笔尖找寻:
“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
西番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
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
蝴蝶休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
“天上,或者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缥缈不知所在的声音——
风声?铃声?还是歌声?”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7443/54d74549040469c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7443/ddd19580f2b8a431.jpg)
人性的质朴之美被他敏感察觉:
比如投身幼教事业的苏老师和孙老师:
“她们与一般的老太太确有不同,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涌现着天真。”
比如命运坎坷的二姥姥:
“她是无声的,黑白的,像一道影子。她穿一件素色旗袍,从幽暗中走出来,迈过一道斜阳,走近我,然后摸摸我的头,理一理我的头发,纤细的手指在我的发间穿插,轻轻地颤抖。”
还有“人形空白”的神秘姥爷,从光彩照人到白发驼背的大舅,期盼合欢树开花的母亲,灯下学识字的奶奶,庙里探险的伙伴,红鼻头光脑袋的摇铃老头,爱跳舞的姗姗,画雷锋像的B老师,哀伤敏感的八子,英勇热血的庄子等等。
史铁生用敏锐的观察力,细腻感性的笔触,将人物生动而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03
园子、秋天、合欢树。
这三个关键词,包含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后半生无法行走的判决,将他的人生抛入低谷。
愤怒、沮丧、彷徨,为逃离现实,他摇着轮椅,到地坛终日默坐、呆想。
园子里所有车辙迷茫徘徊的地方,都有母亲追随和关切的脚印。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7443/093688a802f28172.jpg)
母亲曾无数次在园子里急切寻找他。
“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她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母爱,平凡、低调,而又深沉。
为了儿子的腿,她虔诚地抱着希望,到处打听各种稀奇古怪的药,洗、敷、熏、灸、吃、喝。
有一次不知从哪里弄来的偏方,把儿子的腿熏成烫伤,为此自责了很久。
身患肝病重症,却一直瞒着。
计划第二天推着儿子去看北海的菊花,去吃最爱的豌豆黄。
然而就在那一天,母亲猝然去世。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7443/a36417618638b6db.jpg)
母亲饱含期待种下的合欢树,
在她身后的每一年都开出了花朵。
没能让母亲看到自己小说的发表和获奖,是史铁生永远的遗憾。
史铁生再次来到地坛:
“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
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
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母亲不能在来这园中找我了。”
04
史铁生曾觉得自己的生命是一场冤案。
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无法理解命运的安排。
他质疑活着的必要性,曾想过用自杀的方式结束。
他在医院三进三出,与病魔对抗,在死亡边缘徘徊。
二十一岁,父亲搀扶着他艰难地走进病房。
二十九岁,史铁生呕吐、昏睡、高烧不退,让医生一度担心熬不过冬天。
后来肾病发展到尿毒症,每周三次的透析成了生活日常。
面对苦难的现实,史铁生说:这是上帝为了锤炼生命布下的一个残酷的谜语。
踩草地,踱方步,踢石子,都变成了艰难和遥远的回忆。
最终,他找到了写作这条路来解放自己。
然而写作对于与疾病抗争的他来说,尤为困难。
其中获奖的《病隙碎笔》,前后写了4年,有时一天只能写几行字。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7443/2b23b478a7246f29.jpg)
长篇小说,对于其他作家也许没什么了不得。可对于史铁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但史铁生完成了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7443/1e1380aca2205f86.jpg)
他曾开玩笑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他的文字,像一束温暖的光,穿过漫漫黑夜,照亮着无数人。
05
生活中的史铁生,更是明朗而乐观。
王安忆说:“史铁生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有时你和他在一起会觉得他很健全,你不觉得他有什么缺陷。”
有一次,几位朋友去探望他。
史铁生开心地展示了自己的厨艺。
他一边炒菜,一边兴致勃勃地讲述烹饪方法。
这顿饭,让朋友们吃得泪流满面。
在他看来,虽然身体残疾,但精神要健康,与世界愉快地相处。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7443/62b529901bdf86c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7443/1179004dd5a1df65.jpg)
史铁生说过,“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
换作我们,能否如此坦荡直面死亡?
抵挡病痛的折磨,仍旧不放弃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把每一天都当成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来对待?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7443/ccba54f87ed2915f.jpg)
要么立刻去死,要么好好活着。
史铁生选择了后者。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坦然赴死,你能够
坦然送我离开,此前
死与你我毫不相干。
此前,死不过是一个谣言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入死而观,你能够
听我在死之言,此后
死与你我毫不相干。
此后,死不过是一次迁徙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历数前生,你能够
与我一同笑看,所以
死与你我从不相干。
——史铁生 《永在》
本文首发于2019/1/24博库图书馆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