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脑中有一个书柜的人和头脑中有一个图书馆的人有什么区别,这差异显而易见。不用想,如果我头脑里也有个图书馆,人生肯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这很大的变化有多大呢?(实践与期待中……)
想去理想的彼岸需要很多石块搭桥,搭桥又必须先从第一块石头搬起,而我们常常犯那种只有理想而不去做实事的愚蠢错误。认识到这一点,我搬起了第一块石头。距离开始“100天读33本书”项目至今,已过去了15天,且不说书本字数、厚度,数量上暂且还在计划中(窃喜ing…)。

还得说这归功于《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很早前就想看这本书,因一直没找到就那么搁浅了。偶然间又遇到了它。
感慨颇深,全书以洪振洙为线,通过他不屑读书到因职场、情场双失意,抱着试试的态度和热切希望改变自己的心理开始读书,到最终的热爱读书,通过读书实现人生三级跳,不仅升职加薪还结了婚,开始了崭新的生活。这情节,也许小伙伴们已经不屑地想:不就是鸡汤文嘛。不错,就是鸡汤文,刚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看完引子我眼前就亮了,看完整本书我便沸腾了。
这本书所展现的方式方法实践性之强,让人不禁马上行动。读书过程中的迷茫与质疑,倦态期到目标越来越明确,这过程中实践者的心路历程,无疑给人鸡汤。但不同于平常的鸡汤文,它是干货和鸡汤的结合,实践者简直就是现实版的我们。这本书犹如孤岛上的灯塔,为迷航的我指明了方向,又一次让我坚信读书能改变人生的道理。
“读书改变人生”这话听的倒不少,虽然很像事实,但是无不感到迷茫的吧,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吗?姿势不对,所以我们才会质疑。如果读书只是兴趣,那么它的性质也无异于玩游戏、逛淘宝。我们所知道的“读书”仅仅在于读书,而读什么书,怎么读,这才是改变人生的重点。
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用“眼”而是用“心”去读,不是用“大脑”去认知,而是用“身体”去实践。文中四大转折阶段项目:
一、100天读33本书,培养读书习惯
(无论什么方面的书籍,只要自己感兴趣的就好,坚持“一日三餐”式读书,即早、中、晚都抽出时间读书,更要抓住零散时间);
二、1年读100本专业书籍,读书实践,提高专业能力
(正如会一所说,在某个特定领域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写的一本书里有近30年的经验之谈。如果你读完100本专业书籍,就跟修炼了3000年的功力没什么区别了。读书服务于工作,要成为所在专业领域的高手);
三、100天采访10位CEO,明确目标
(成功人士个个都是读书狂,尽管领域不同、性格不同、工作类型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通过读书找到了生存之路。)
四、1年读365本书,以拥有成功者的思维方式。
(100本当代成功CEO的书,100本类似《自我拯救》的自我启迪的书,165本培养领导才能的书(包括伟大人物传记、自传和评传)。)
当然,这么高密度的读书,肯定是需要时间的。怎么利用时间?这就让我想起了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怎么奇特呢?他运用的时间统计法令人咋舌,精确地记录了他每完成一件事所用的时间,工作、研究、写信、看戏剧、散步包括睡眠时间等等所有事情,雷打不动无一例外,56年如一日的记录。在我们惊叹时间去哪儿了时,他可以如数家珍般说出过去的每时每分他都在干些什么。
你还记得今年看过几次电影,和同学聚会几次,跑步几次,参加公司会议几次吗?也许只发生一次两次的你会记得,多的估计没人会记得吧更别说做这些事情用了多少分钟了。但是柳比歇夫56年来的每分钟都知道花到哪去了,他甚至安排未来一年的时间里该做什么,而且据统计预计的时间和完成的计划时间只误差仅仅几个小时或几分钟。很多人都指责他的时间统计法,认为那样每件事都计算时间太恐怖了,也没必要,说他根本就没有娱乐时间。殊不知,数据比较之下,相反的他睡的比别人多,爬山比别人多,娱乐比别人多,更为重要的是,学术上却鲜有人及的成就。
我们都想着“博而不精,不如精而不博”。然而,柳比歇夫凡是读过的、看到的、听到的,他都必定要设法去领悟,这使得他“博而精”,在生物学、哲学、数学、文学、伦理学甚至艺术等等学术比在专门学术领域的专家理解的还要透彻。
“消磨时间”,这是不可能在他头脑中产生的念头。从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里,不难看出,充分利用时间,一生的时间是极长的时间,在一生中可以把工作干个够,可以阅读大量书籍,可以学好几种语言,可以旅行,可以饱听音乐,可以教育子女……
所以要想头脑中有一个读书馆,得充分利用时间从有书柜开始。而现阶段的我已经搬起了第一块石头,培养读书习惯。每当出现质疑时就会想到洪振洙曾经也这么疑惑过,出现倦怠的时,便会想起那个“滴水入缸”的故事。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方法和我第2篇文章《大家都在用的高效阅读术》里提到的阅读方法同出一辙),还有怎么度过倦怠期,读书过程中心理上的纠结如何解决等等。
说了那么多,我承认这有点“标题党”了,但是你不好奇,头脑中有一个书柜的人和头脑中有一个图书馆的人有什么区别吗?
我好奇我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