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庆假期电影《无双》的上映,一向行事低调的周润发,进入大家的视野:周润发出身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吃苦长大,因家庭变故,高中没毕业就打工补贴家用,干过流水线,做过服务员,卖过照相机,做过邮递员,平时一身素装,逛菜市场,坐地铁挤公交;北京朝阳公园晨跑,香港菜场买菜,淘15元拖鞋, 坐2元渡轮,裸捐56亿。
在这个“富二代”,“官二代”集体炫富的年代,对于金钱和物质极力追逐的年代,物质主义几乎成了大部分人的生活追求, 当人拥有很多物品,就会渴求更多,对生活更加难以满足,金钱也不例外。近期因明星偷税的个案,闹的沸沸扬扬的“范爷”,应该不差钱,补交个税都有8亿多。但与发哥相比,两人的金钱观还真是让人觉得汗颜。
据调查研究发现,如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金钱,形象和名望。而在一项有关于大学生求学目的调查也显示,从1970-1990年代,以发展有意义的人生哲学为目标的学生,从80%下降到40%,而以获得物质财物为目标的大学生,从40%升至75%(Myers,2000)。 与此同时,相关研究表明:物质主义还加剧了人们的焦虑,容易引发抑郁情绪(Gregoire,2014)。
与物质主义相对的是极简主义,一种生活及艺术的派系,它倡导人民将注意力从渴望的事务上转移到正在拥有的实物,自己和周围人身上。
周润发是极简主义生活的奉行及执行者,从生活用品,个人衣物,到日常饮食,乃至个人拥有的金钱观,无不显露出他的极简主义生活观念。真可谓是演艺界的一股清流!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位极简主义者? 比物质的简化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简化。
从物质主义到极简主义 需要对一下几点审慎思考:
一:理性思考代替膨胀的物欲
“我是我,不是我所拥有的一切!” 生活中,在面临很多物质的需求时,先反问自己:
a. 我真的需要吗?
在任何购买行为之前,先问自己是否真正需要?很多人在膨胀的物欲面前,会找很多的理由和借口告诉自己,我真的很需要!这时候,会有这样的说辞:虽然家里有十几个包包了,但这个适合的配我那件定制的裙子。这个时候不是“我需要”,而是“我想要”,不要被“我想要”的物质欲望来蒙蔽“我需要”的基本需求。
b. 是否存在更合理的选择?
在面临物质选择的时候,应当先考虑,是否有更合理的选择或者替代方案。比如有人喜欢健身,觉得花几万块报个私教才能督促自己。替代方案有:手机下载运动APP,有专业经验的免费视频知道,天天运动打卡,朋友圈也能自我监督。
二:追求内在提升而非轻奢名品
“我是我,不是我所拥有的东西”,很多人喜欢通过你拥有的外在物质的东西,来标榜自己的身价和成功:名车,名表,私人订制等等。如果一个人的Price Tag,这么明码标价,怪不得社会的风气如此拜金。
优质生活,不是通过物质的标签来定义的。追求内在的提升和丰富而有趣的生活,有时候往往很简单:每天的运动或跑步瑜伽,深度的阅读或热烈的分享, 宁静的独处或欢快的交流, 丰富的兴趣或恒久的专一。生活可以简单而丰富,高级而且有趣,不仅仅是高价而喧哗夺目。
三:勇敢断舍离而非占有主义
“你真正需要的,可能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多”
1. 扔掉或捐赠多余的物品
定期清理自己的物品,适时给自己来一次断舍离。清理半年以上没有用过的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可以扔掉,如果还有使用价值,可以选择赠送或者捐赠给需要的人,这样物尽其用。定期的断舍离,可以清理更多的旧物,给自己更多的空间。
2、删除不必要的无用社交:
“因为失无可失,所以不用患得患失”
现代社会的社交工具和方式不胜枚举,例如微信朋友圈,火山快手等,基本上占据了个人大部分的业余时间,过多无用的社交,会让人产生“社交焦虑”,每天没有确认过朋友圈小视频,就睡觉会觉得恐慌。过多的社交占据了太多的个人时间,纷杂的信息的涌入,占用了太多的思考空间,使得我们对很多社会现象,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判断,陷入人云亦云的怪圈,或者是笑笑而已的娱乐心理。删除这些无用的社交,给自己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