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有点绕口,其实翻译过来,意思就是你主观上认为的事情,是否就是真相?答案是,在这个时代,虽然通讯如此发达,但真相依旧离我们很远,甚至更远。
01
有个很出名的测试,内容是采访一批司机,让他们客观评估自己的驾驶技术,结果是90%以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的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这显然是很多人高估了自己的水平。主观的水平判断和客观的事实水平间,存在巨大的差距。类似的情况还有,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长相属于中等偏上。
驾驶水平和长相都属于客观标准不太明确的评价指标,因为谁也不知道中等水平的驾驶水平是什么样的,什么人的长相是真正的属于中等,所以上面的测试我倒觉得不是很严谨。除非设定一个标准,然后给参加测评的所有人做一个排名,再把标准告诉所有受试者,让所有受试者看一下中等技术或长相人是什么样的,最后再对自己做评估。
所以可以得出一个小小的结论,在所有客观标准不明确的领域,群体中多数人的主观判断都会存在偏差,这里的偏差指的是与数据相比。比如像说话水平、情商等等。
02
那有没有绝对客观的事实,但人们仍然不了解真相的?
当然有,比如,中国有多少比例的人有大学文凭。这个问题我一开始不知道具体数据,但主观上的判断是怎么也得有个20%吧。但结果呢,是5%,也就六七千万人,而中国没有大学文凭的人占到了95%,也就是13亿人。
真相和我的认知竟有如此大的差距。而我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我生活在城市里,身边认识的多数人都有大学文凭,而且我年纪小,认识的同龄人居多。就像一位媒体人所说的“在中国,再众所周知的事情,都起码有一个亿的人不知道,而大多数时候,是十个亿的人不知道”。我相信,在不查阅资料的前提下问所有中国人那个问题,恐怕大多数答案都会与真相相去甚远。
03
问题就在于我们生活的圈子限制了我们的常识认知,现在通讯如此发达,反而增加了这种限制。
首先是实际上它强化的是我们在圈子内的联系,然后是它给出我们片段的信息,让我们以为这就是真相和全部。比如新闻里总会看到枪击案,很多人会认为美国实在太乱了,很不安全。殊不知枪击案一年发生不了几次,比车祸的概率低不知道多少倍,但是每一次都会被大肆报道,在通讯发达的社会里,就造成了真相的远离。
最近发生在身边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拼多多的爆炸式增长。我就一度非常不理解,觉得怎么会有人那么无聊,几块钱的东西还拼来拼去。但真相是,大多数人都是爱便宜的,而且这种拼团在三四线城市乃至更小的城镇里,是一种非常增进信任感的社交行为。我没看懂拼多多的逻辑,是我水平不够,拼多多玩的是人的逻辑。
04
那我们怎么办才能了解真相呢,罗辑思维在跨年演讲里给了答案,就是多元化思维。面对一件事情,多以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
比如我想到一个很出名的心理测试,题目是这样的:
在中国有一个人姓张,他的性格特点是:很害羞,但乐于助人,对周围发生的事不太关心,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整洁,做事情很有条理,关注细节。请问你认为,这个人更可能是从事哪种职业的,农民还是图书管理员?
很多人会说他是图书管理员,因为那些性格特征都是描述图书管理员的,概率可能高达99%。这属于直觉判断的思维模型,存在代表性偏差,但人的直觉就是这样的,对代表性的信息更加关注,这是所有人都有的思维模型。
但如果用数学概率的思维模型去分析呢,在中国,农民所占的比例将近50%,图书管理员则不到0.01%,这是基准概率,而上面的所有描述得出的概率只属于代表性概率,二者相乘才是准确的概率表述。这样算下来,图书管理员的概率是99%*0.01%=0.0099%,农民的概率是1%*50%=0.5%,其实小张是农民的概率会更高。
05
在这个时代,我们能轻易的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跟真相之间并非仅仅相邻,而是有两道门的距离,一道是基于事实抽象出来的数据,数据才是真实现实的反应,另一道就是解读抽象、还原出来的真相,抽象的数据还不够,我们需要通过它去剖析背后的真相,而打开两道门用到的方法就是多元思维模型。
希望在以后遇到一件事情,脑子里立刻形成了一个观点时,可以多问自己一句: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网友评论